基於最近莫名奇妙的川普事件,用ChatGPT整理了相關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

一、對中國關稅政策的歷史脈絡、目的與後果
**歷史脈絡:中美貿易戰的爆發與演進。**2018年開始,美國前總統川普以「不公平貿易行為」為由對中國掀起關稅戰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川普政府引用《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展開調查,指控中國盜取智慧財產並強制技術轉移,談判未果後自2018年起陸續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以下以表格彙整美中貿易戰期間美方主要關稅措施:
日期美國對中關稅措施涵蓋金額與稅率中方反制措施2018/7/6
**第1輪:**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
約340億美元商品,加稅25%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2018/8/23
**第2輪:**對中再加徵關稅
約160億美元商品,加稅25%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2018/9/24
**第3輪:**對中大規模關稅
約2000億美元商品,初期加稅10%,2019/5起提高至25%
註:2018年底中方曾暫停對美國汽車的加徵關稅,但在川普2019年5月調高關稅後恢復對美國整車徵收額外25%關稅,致使美產汽車進口中國的總稅率一度高達40%。
上述美中關稅清單顯示,川普政府在2018–2019年間分四波對總值約$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稅率從10%到25%不等,涵蓋從塑膠餐具、手提包、行李箱、服裝到電子零組件等廣泛品項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中國則對美國的大豆、原油等約$1100億美元商品進行報復,涉及 5,078 項產品類別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此外,美國早在2018年1月對進口太陽能板和洗衣機也課徵全球保障性關稅(分別為30%及最高50%),雖非針對單一國家但中國為主要受影響者之一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政策目的與策略:**川普推動對華關稅的主要目的是縮小貿易逆差、迫使中國修改不公貿易行為並將製造業拉回美國。他視關稅為談判籌碼,多次強調關稅能「為美國帶來收入,保護本土企業免受海外競爭,並促使外企赴美設廠」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川普稱關稅是“全世界最美妙的字眼”,堅信加稅威脅會迫使企業放棄在海外投資、將生產線遷回美國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在貿易戰策略上,美方採取逐步升級方式:先對較小規模商品加稅試探,見中方未讓步則擴大清單範圍,提高稅率,不斷施壓以逼迫中國談判。川普曾樂觀宣稱「貿易戰很容易打贏」,期望中國經濟承受壓力而讓步。2019年底雙方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即是川普以關稅換取中國購買美農產品和承諾改革的策略體現。然而,多數主流經濟學家質疑此策略,指出關稅實為向美國消費者徵稅,將提高物價且削弱經濟效率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後果與影響:**川普關税戰對中美雙方與全球經濟都帶來深遠影響:
- *對中國的影響:*關稅戰使中國對美出口大幅減少,其出口結構出現調整。2017年中國有約19%的出口直接銷往美國,如今降至不到15%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中國許多商品轉道東南亞、墨西哥再出口美國,以規避美方關稅;2017–2023年間中國對東協和墨西哥的轉出口額各增長逾一倍,同期對美出口僅增22%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然而繞道貿易能轉移的量有限,若美國加強原產地稽查,此路徑效果將減弱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中國亦透過人民幣貶值部分抵消關稅衝擊:2018初至2019年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約10%,據估計抵消了關稅衝擊的2/3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即便如此,美方關稅仍拖累中國GDP約0.65個百分點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高盛預估,若美國將對華關稅提至60%,在無法大幅繞道的情況下,可能進一步削減中國GDP約2個百分點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長遠看,中國被迫加速內需經濟轉型以降低對美出口依賴,同時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試圖對沖出口受阻的影響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
- 對美國的影響: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實質承擔了大部分關稅成本。**研究顯示,美國進口商幾乎支付了全部關稅,進而轉嫁給消費者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許多美企因關稅提高了零件成本,競爭力受損。不少製造商申請關稅豁免或被迫調漲售價。農業部門首當其衝:中國報復性停止採購美國大豆、玉米等,導致美國農產品價格下跌、庫存積壓,農民收入大減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川普政府不得不祭出巨額農業補貼以安撫損失:2018–2019年間總計補貼農民$280億美元,幾乎吃掉了同期美方自中國關稅所得的92%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即使如此,許多中小農場仍面臨破產壓力。整體而言,關稅戰使美中雙邊貿易額下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並未明顯改善且企業投資放緩。美聯儲研究指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削弱了製造業表現,美國2019年下半年製造業產出一度陷入衰退。金融市場也經歷震盪,每當關稅升級消息傳出,美歐日股市往往大跌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
- *對全球經濟與貿易體系的影響:*中美關稅戰拖累全球經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9年將全球GDP增長預期調降至3.0%,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低,主因即美中貿易摩擦持續發酵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IMF估計,已公佈的關稅措施到2020年將使全球產出損失0.8%(約$7000億美元),相當於讓瑞士經濟「憑空消失」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2019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量增長僅1%,創2012年以來最低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全球製造業景氣同步下滑,跨國投資意願下降——2018年先進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幾乎停滯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世界貿易組織(WTO)也面臨嚴峻挑戰:美國以國安為由單邊加稅引發多國訴訟,川普政府甚至阻撓WTO上訴機構法官任命,導致爭端解決機制幾近癱瘓,動搖了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性。
**綜合評估:**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施壓目的,迫使中國於2020年簽署部分經貿讓步(如增加採購)。但關稅並未逆轉美國製造業頹勢或大幅縮減對華逆差,反而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成本負擔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則通過調整出口市場與匯率來消化衝擊,未出現預期中的經濟崩潰。這場貿易戰更大的意義在於加速「中美脫鉤」和全球供應鏈重組,開啟了大國經貿關係的新篇章,其影響持續延燒至後續年份(詳見第五節)。
二、對其他國家與產業的關稅政策與爭議
除對中國,大膽運用關稅也是川普貿易政策的鮮明特徵,涉及鋼鋁、汽車、科技產品等多領域,引發諸多爭議。
- **鋼鐵與鋁(Steel & Aluminum)關稅:**川普於2018年3月以「國家安全」為由,引用《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徵25%和10%的關稅 (Section 232 Tariffs on Steel & Aluminum)。此舉打著保護國防工業基礎的旗號,實則惠及美國鋼鋁製造商,但遭到盟友強烈不滿。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傳統夥伴一開始並未被豁免,視同遭受與中國相同待遇 (Taiwan strives for steel & aluminum tariff exemption-Yieh Corp Steel News)。加拿大和歐盟隨即對美國商品祭出報復關稅(如對美國威士忌、哈雷機車、牛仔褲等課稅),並向WTO提出申訴。面對壓力,美國後來與部分盟友達成協議:例如,2019年5月美加墨三國同意取消彼此鋼鋁關稅,以掃除新北美貿易協定(USMCA)簽署障礙。然歐盟直到拜登政府上任後才透過關稅配額安排緩解爭端。對台灣而言,鋼鋁關稅也帶來衝擊。台灣作為美第8大鋼材供應國,同樣被納入課稅名單,出口美國的鋼品價格競爭力下降 (Taiwan strives for steel & aluminum tariff exemption-Yieh Corp Steel News)。我方曾積極遊說美國豁免,並承諾降低出口美國鋼品中的大陸材料比重以杜絕轉運,但川普時期未能獲得全面豁免 (Taiwan strives for steel & aluminum tariff exemption-Yieh Corp Steel News) (Taiwan strives for steel & aluminum tariff exemption-Yieh Corp Steel News)。
- **汽車關稅威脅:**川普政府於2018年5月啟動對汽車及零件進口的232調查,考慮以國安理由對歐盟、日本等國汽車課徵高達25%的關稅。這一提議在美國國內外引發罕見一致的反對聲浪:美國汽車廠商和經銷商警告關稅將抬高車價、削減就業;歐日韓更明言將報復並質疑美將盟友汽車當作安全威脅的荒謬性。最終川普並未真正實施全球汽車關稅,但持續以此作為談判籌碼,迫使日本、歐盟展開市場准入談判。儘管避免了一場跨大西洋貿易戰,這種談判手段損及美歐關係互信,也讓國際社會對美國動輒揮舞關稅大棒產生顧慮。
- **科技產品與高科技產業:**科技領域也捲入川普關稅政策的漩渦。一方面,美中貿易戰中的關稅清單刻意瞄準「中國製造2025」相關高科技產品,例如電路板、機器人、半導體設備等,意圖打擊中國新興產業,同時保護美國技術優勢。另一方面,這些關稅也連帶衝擊美國本土科技業供應鏈,不少美企需要從中國進口零組件。蘋果公司即多次游說政府豁免其從中國輸入的關鍵零件關稅,以避免削弱蘋果產品競爭力。同時,中國對美報復關稅涵蓋美國電子元件、晶片等,打擊了美國科技公司的對華出口。川普政府還曾威脅對歐洲多國的高科技產品課稅,例如因不滿法國數位服務稅,一度揚言對法國高檔商品加徵關稅。但由於雙邊談判介入,這類科技數位稅爭端暫未演變成實質關稅開打。總的來說,關稅工具雖主要著眼於製造業與傳統產業,但科技產業因全球供應鏈高度融合,也難免遭池魚之殃,為此硅谷多位企業領袖公開抨擊關稅政策。例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直接批評川普關稅政策的設計者納瓦羅「愚蠢」且不實事求是,強調特斯拉汽車已是美國製造含量最高的產品之一 (川普關稅引內鬨 馬斯克槓上貿易顧問納瓦洛 | 美國新聞 | 國際 | 經濟日報) (川普關稅引內鬨 馬斯克槓上貿易顧問納瓦洛 | 美國新聞 | 國際 | 經濟日報)。這些爭議凸顯關稅政策在保護部分產業的同時,也傷害了下游使用者和相關高科技企業的利益,引發美國內部意見分歧。
- **其他關稅舉措與事件:**川普任內還有一些特殊關稅動作值得一提:
- *取消普惠制:*2019年,美國取消對印度、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優惠,使部分原零關稅的商品恢復關稅,導致印度對美出口約$60億商品成本上升,引發印度報復性提高對美關稅。
- *貿易談判槓桿:*川普多次將關稅作為外交談判槓桿。2019年5月曾威脅對所有墨西哥輸美商品逐步加征最高25%關稅,逼使墨西哥配合美國加強邊境移民管控。此非常規手段在美國國內也遭質疑,但墨西哥最後讓步避免了關稅實施。
- *航空補貼爭端:*2019年10月,世貿組織裁定歐盟違規補貼空中巴士,美國獲准對歐盟課徵報復關稅。川普政府遂對價值約75億美元的歐洲商品加徵關稅(包括對大型民航機課10%、對紅酒起司橄欖油課25%等)。這雖源自WTO裁決授權,但也被歐洲視為美方強硬貿易手段之一。歐盟隨後在另一鏡像案中獲准報復美國波音補貼,於2020年底對美課稅反制,最終在2021年雙方同意停戰暫停相關關稅。
上述關稅政策在國內外均引起很大爭議。支持者認為,長期以來美國市場對外開放而他國設壁壘,川普透過徵稅重塑對等關係,有助於逼對方讓步並復興美國工業。但反對者指出,濫用關稅損害了自由貿易體制和盟友關係,報復與反報復讓各方皆受傷,最終可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事實上,經過幾年實驗,川普關稅雖然提振了部分美國鋼鋁業就業,但也增加了下游製造成本;汽車關稅威脅則因副作用太大而未敢實施。整體而言,關稅引發的摩擦證明貿易問題的複雜性,不可能用單邊加稅這種簡單粗暴方式就得到圓滿解決。
三、台灣的角色與受影響程度
**夾在中美之間的處境:台灣作為美中兩強的關鍵經貿夥伴,在川普關稅政策下既受到波及,也找到機遇。中國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佔台灣總貿易額約30%),美國則是台灣第2大出口市場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因此當美中貿易戰爆發,台灣難免受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對美出口減少可能連帶減少對台中間財的採購,衝擊台灣對中供應商;另一方面,美國對中課稅後,中國組裝的最終產品出口受阻,也可能使台灣在跨境生產網絡中的角色面臨調整 (Implications of the U.S.–China Trade War for Taiwan - MIT Press Direct)。例如,台灣廠商長期在兩岸產業鏈中緊密合作,許多台灣電子、機械零組件透過中國組裝後銷美。關稅提高後,這條路徑受干擾,短期內台灣對中間接出口可能下滑。
受創與受惠並存:然而,台灣同時也是美中貿易戰的意外受惠者之一。隨著美國對中國加稅,部分訂單轉向台灣等未被課稅的供應地。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報告,2019年台灣對美出口相比前一年淨增加了約42億美元,主要增長項目為辦公設備及通訊產品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其中僅電腦、電子零組件等就增加了28億美元出口額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正好填補了中國同類產品對美出口約100億美元的降幅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這顯示美方關稅促使國際採購從中國轉向台灣等地,台灣在部分產業獲得市占提升。此外,為迴避關稅,許多台資企業重新評估生產據點。台灣政府也順勢推出「台商回流」誘因,鼓勵在中國的台企將製造能量遷回國內或東南亞。結果,一批台灣電子、零組件企業在2019年起陸續增加本土投資,或將部分產線轉移至越南、泰國等東協國家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台灣因此吸引了可觀的資本回流,被視為供應鏈重組的潛在贏家之一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官方數據顯示,2019–2020年間台商回台投資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數千億元,有助提升國內就業與產值。
**產業具體影響:**分產業看,資訊科技與電子產業受影響最鉅。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生產重鎮,許多產品最終在中國組裝,再出口美國。關稅戰初期,一度擔憂台灣電子供應鏈受重擊。但由於高階晶片等仍主要由台、美供應,中美互相依賴難以在短期內切斷,台灣企業積極調整後反而拓展了直接對美出口通路。例如,筆電大廠將部分組裝從中國移回台灣或移往第三地,再從台灣出口美國以避開關稅。再者,美國為確保關鍵技術供應,在貿易戰期間加強與台灣的產業合作,邀請台積電赴美設廠等,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台灣在美供應鏈中的地位。相較而言,傳統產業如鋼鋁業則面臨壓力——美國鋼鋁關稅使台灣鋼品對美價格上漲,2018年台灣對美鋼鐵出口量減少,轉而拓展東南亞市場。整體而言,台灣經濟在貿易戰中算是「轉危為機」:2019年雖GDP增速因全球景氣趨緩略降至2.5%,但出口表現優於周邊競爭對手,對美出口逆勢成長,有效彌補了對中出口減少的缺口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The COVID-19 Factor and Impact of US-China Trade War on Taiwan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地緣政治角色:**川普任內對台友好,提升台美關係,例如批准多筆對台軍售、派內閣高層訪台等。在經貿方面,雖未與台灣簽署FTA,但雙方在2018年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對話,討論關稅及市場准入議題。川普政府也視台灣為美國印太經濟戰略的一環,鼓勵台灣參與供應鏈「去中國化」。台灣因擁有半導體等關鍵產業,被美方認為是對抗中國高科技雄心的重要夥伴。然而,這種角色也使台灣更加暴露在中美角力之中。中國視美台走近為挑戰,未來不排除運用經濟手段懲戒台灣(如在兩岸經貿上對台施壓)。截至2025年,台灣在川普關稅政策下整體經受住了考驗,甚至利用機會推動經濟轉型與供應鏈多元化,但也更加仰賴美國市場並承擔與中國關係緊張的風險。
四、川普2024選舉期間及2025年的新關稅主張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川普作為候選人再度把關稅作為競選政見的核心,拋出多項激進的新關稅主張,引發廣泛討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60%關稅的構想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 **「60%對中關稅」構想:川普於2024年10月在經濟演講中明確表示,若重返白宮,將提議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課徵高達60%的懲罰性關稅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這比起他第一任期對中國約25%的普遍稅率提高逾一倍,顯示出更強硬的對中經貿路線。川普稱此舉將為美國政府帶來龐大財政收入,並迫使更多製造業回流美國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除了對中國,他還主張對「所有其他國家」的進口貨物一律徵收最高20%的關稅,以全面保護美國企業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他甚至威脅將對在海外投資設廠的美國公司課以重稅,以阻止資本外流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這套主張被視為川普「關稅壁壘2.0」,意在以極限施壓手段實現其「美國製造業復興」願景。
- **背後邏輯:**川普堅信關稅是重振美國經濟的萬靈丹。他在競選辯論中多次錯誤聲稱「中國將支付關稅」,而美國藉此獲益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儘管經濟學者一再指出關稅成本實際由美國進口商承擔,川普仍堅持高關稅會逼使外國降價出口、貶值貨幣,間接由對方出錢 (92 Percent of Trump’s China Tariff Proceeds Has Gone to Bail Out Angry Farmer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他的幕僚亦提出所謂「對等關税」理念,認為若他國對美課稅較高,美國就應以等比例或更高關稅報復,以取得公平 ( 川普稱上任首日成立「對外稅務局」 掌外國關稅業務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 川普稱上任首日成立「對外稅務局」 掌外國關稅業務 | 國際 | 中央社 CNA )。川普的新關稅主張反映了其「以退為進」的談判思維:先開出極端高關稅作為籌碼,預期對手在恐懼經濟重創下讓步,最終達成對美有利的協議。他的團隊甚至計畫在白宮內設立專責單位「對外稅務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統一管理對外徵收的一切關稅,以制度化推進關稅議程 ( 川普稱上任首日成立「對外稅務局」 掌外國關稅業務 | 國際 | 中央社 CNA )。
- **國內外反應與爭議:**全面性關稅提議一出,即引發美國商界和盟友國家的強烈憂慮。主持川普經濟談話的媒體編輯當場指出,高關稅將迫使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物價,抵消川普減稅帶來的好處,並可能大幅擴大財政赤字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美國共和黨內部也出現雜音,一些議員擔心關稅戰重啟將拖累經濟、衝擊股市,影響選情 ( 川普稱上任首日成立「對外稅務局」 掌外國關稅業務 | 國際 | 中央社 CNA )。對此川普團隊仍堅稱,短期陣痛是為了長期利益,必要時「陣痛還要加倍」才能矯正長期失衡 (川普關稅引內鬨 馬斯克槓上貿易顧問納瓦洛 | 美國新聞 | 國際 | 經濟日報)。盟友方面,若美國對所有國進口貨統一加稅,歐盟、日本、韓國等都將受影響,各國勢必採取報復性關稅或訴諸WTO仲裁,使多邊貿易體系再陷緊張。專家分析認為,60%稅率如此高昂,可能超出中國可承受範圍。華爾街日報指出,上次貿易戰中國尚能靠繞道貿易和貨幣貶值緩解壓力,但在房地產低迷、內需疲弱的當下,應對空間有限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中國若遭受60%關稅打擊,出口競爭力將重挫,很難等量對美報復(因為自美進口額遠小於美自中進口額),可能被迫尋求其它非常規報復手段,如限制稀土等戰略物資出口,或採取更強硬的地緣政治姿態。
- **實施可行性評估:**全面關稅政策在法律與現實執行上都面臨挑戰。首先,美國總統單方面大幅調升關稅需要法律依據,如引用國安理由(232條款)或經貿非常狀況(緊急權力法)等,但將普遍商品一視同仁課以懲罰稅可能缺乏充分法理,容易遭遇國會和法院阻攔。其次,貿易夥伴定會報復,使美國出口商蒙受損失,雙邊摩擦外溢成全球經濟風險。再次,如此劇烈的關稅調整將擾亂企業供應鏈,企業需要時間尋找替代來源或調整價格,短期陣痛恐演變為經濟衰退。據美媒Axios分析,川普2.0版關稅戰若全面鋪開,光是對中、加、墨同步徵稅就可能拖低美國當年GDP增長1個百分點 (分析:川普貿易戰2.0 美GDP成長恐掉1個百分點 | 美國新聞 | 國際 | 經濟日報)。物價上漲也將迫使聯儲局更緊縮貨幣政策,進一步壓抑經濟。綜上,60%關稅的構想雖凸顯川普態度之強硬,但在執行上存在極高風險和不確定性。許多經濟學者將其視為極端談判起手式,真正落地時或許不至達到最高值,而可能作為威懾手段逼取更佳協議條件 (川普關稅引內鬨 馬斯克槓上貿易顧問納瓦洛 | 美國新聞 | 國際 | 經濟日報)。但無論如何,這些提議反映出川普未來若執政,美國貿易政策將朝更保護主義、更脫鉤的方向發展。
五、全球經濟格局、供應鏈重組與多邊體系的演變挑戰
川普關稅政策的餘波在2017–2025年間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環境,帶來供應鏈重組和多邊貿易體系的演變挑戰。
供應鏈重組與「去中國化」:美中關稅戰促使跨國企業重新審視供應鏈布局,加速「中國+1」策略的採行。為迴避居高不下的對華關稅,許多企業將部分製造轉移至關稅較低的地區。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新熱點;墨西哥因鄰近美國且享有USMCA關稅優惠,也吸引美企回流設廠。結果,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佔比略有下降,亞洲內部貿易版圖出現位移。到2023年,東協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部分反映了繞道轉出口的貿易轉向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台灣、韓國等高度依賴中國中間投入的經濟體,也趁機降低對中國單一市場的依存,尋求市場多元化和製造據點多元化。另一方面,美國亦開始強調供應鏈「在地化」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尤其在關鍵醫療、防務物資和半導體領域,力求減少對潛在對手國的依賴。COVID-19疫情於2020年全球大流行,更暴露長供應鏈的脆弱,進一步推動各國建立更具韌性、區域化的供應鏈。川普關稅政策可以說提前催化了這股供應鏈重組潮流,企業為了適應關稅變動,養成了提升供應鏈彈性的意識。長期看,此趨勢可能降低全球生產效率(因未必選擇最低成本產地),但提高了對單一國家風險的抗壓力。
多邊貿易體系的挑戰與調適:川普時期美國單邊關稅措施頻出,衝擊了二戰後建立的多邊自由貿易秩序。美國對盟國課關稅、揚言退出WTO、拒絕遵守WTO裁決的姿態,使國際規則蒙上陰影。WTO爭端解決機制因美阻撓法官任命在2019年底癱瘓,各國訴諸WTO的關稅申訴無處可上訴,國際貿易規範陷入信任危機。與此同時,部分主要經濟體尋求另起爐灶:歐盟積極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簽署雙邊自貿協定,亞太地區則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生效,以抵消美國保護主義的影響。這些區域協定降低了區內關稅,反襯出美國的缺席與退縮。儘管拜登政府上任後對盟友態度緩和,但對華強硬基調延續,美中關稅大部分被保留作為談判籌碼。全球貿易體系因川普關稅政策而趨於碎片化:過去以WTO為中心的普遍性規則讓位於各種小圈子協定和單邊措施,各國更頻繁以國安、產業政策等理由採取關稅/出口管制等干預,形成你來我往的新常態。對台灣而言,多邊體系的弱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一方面,台灣長期未能加入WTO以外的大型區域貿易協定,國際經貿參與度受限,全球規則弱化恐使以規則保障市場准入的途徑變少;但另一方面,美中對立的格局下,台灣作為民主同盟經濟體有望透過**「雙邊」或「小多邊」**機制深化與美、日、歐經貿聯繫,例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彌補缺口。總體而言,川普關稅政策加速了國際經貿秩序從多邊主導轉向多層次並存的轉變,未來的貿易體系將更複雜多變。
**全球經濟的適應與變局:**在連串關稅衝擊下,各國政府和企業也在適應並尋求應對之道。出口導向國家加強內需和市場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單一市場的依賴;進口大國則開始重視產業策略和供應鏈安全,對敏感領域進口設定門檻甚至鼓勵國產替代。值得注意的是,關稅戰也帶來一些深層次的連鎖反應:例如,中國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以擺脫對美國的掣肘;美國企業投資開始重新評估政治風險,資本更多流向政策穩定的地區。這些變化可能改寫全球投資和貿易流向。整體經濟層面,在關稅保護和疫情因素雙重作用下,全球通膨壓力在2021–2022年顯著上升,一度引發「貿易戰引燃滯脹」的擔憂 ( 川普拋經濟政見 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 國際 | 中央社 CNA )。所幸各國央行干預及供應鏈部分調整後,通膨逐步緩和。但展望未來,如果美國再度大規模揮動關稅大棒,全球經濟隨時可能重演增長放緩與通膨齊升的劇本。
綜上,川普關稅政策在2017–2025年間引領了一場全球經貿環境的大洗牌。供應鏈版圖因之重繪,國際貿易規則經歷考驗,各國警醒於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單一供應來源的風險。雖然短期陣痛明顯,但也為部分國家(如台灣)帶來了轉型契機。未來的全球貿易發展將在保護主義與自由市場兩股力量的拔河中前行,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
六、未來三大趨勢與大膽預測
基於上述趨勢發展,我們對未來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提出三項大膽預測,其中特別關注對台灣可能產生的影響:
- **經濟陣營分裂加劇,新冷戰式貿易格局浮現:**美中對立態勢將延伸至經貿領域的全面脫鉤,全球貿易可能分裂成兩大陣營。若川普式的關稅政策延續或再度升級,美國將聯合歐日等盟友構築經濟鐵幕,與中國主導的亞洲陣營對峙。雙方貿易往來萎縮到最低程度,高科技、國防相關產品禁止跨陣營流通。這種新冷戰經濟將導致全球供應鏈明顯分叉,各國被迫選邊站隊。台灣因掌握晶片等關鍵戰略產業,勢必被納入美西方供應鏈體系並承擔更重要角色;但同時,中國可能視台灣為「科技孤島」加以孤立,甚至不惜以非常手段(包括軍事威嚇)阻撓台灣配合美國。因此,此趨勢下地緣政治風險陡增,台灣將處於全球關注的風暴中心。
- **產業鏈區域重塑與台灣產業新機遇:**在高關稅和地緣風險推動下,跨國企業將大規模區域化產能配置。北美、歐洲、亞洲三大區域內部將各自形成更完整的供應體系,以降低跨區貿易成本和不確定性。美國可能建立起泛美洲製造網絡,關鍵零組件優先由美國本土或墨西哥、加拿大供應;歐盟亦強調「經濟主權」,提倡關鍵產品歐洲自給。亞洲則圍繞中國+東協形成另一供應圈,同時日本、印度等各據其位。台灣在此格局中具備特殊優勢:作為亞洲高科技樞紐,台灣可深化與美日的產業合作,承接更多區域內高階製造任務。例如,台灣的半導體、生醫供應鏈有望與美國市場更緊密對接,取得更多訂單和投資。然而,區域重塑也意味著競爭新局面:台灣必須在美歐日推動的在地化政策中保持自身價值,不被替代。同時,台商需靈活佈局,在各區域均設生產基地,以確保不論關稅如何變動都能服務全球客戶。
- **政策衝擊引發劇烈經濟震盪與應變:若未來幾年出現更極端的關稅戰升級,全球經濟可能迎來劇變。例如,倘若美國真的對中國商品施加50%–60%**的懲罰性關稅,中國經濟增速或驟降,引發亞洲金融市場動盪。中國可能被迫讓人民幣大幅貶值來維持出口 ( 華爾街日報:川普若徵60%關稅 中國應對措施有限 | 兩岸 | 中央社 CNA ),甚至祭出資本管制與刺激內需的非常措施維穩。此時,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也可能競相貶值,以保持出口競爭力,進一步擾亂全球金融穩定 (川普拋經濟政見若勝選將對中國商品收60%關稅| 國際 - 中央社)。美國方面,高關稅所引致的進口物價上漲將推升通膨,使聯準會大幅升息,投資和消費信心受挫,經濟陷入滯脹風險。幸存的跨國企業將加速自動化和供應鏈多元,以適應高成本環境。甚至不排除全球出現經濟衰退,貿易量連續萎縮的極端狀況。一些傳統出口大國如德國、日本可能被迫轉向內需或服務業求生。台灣在這種劇烈震盪中需特別警惕: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外部需求驟減將打擊出口導向產業,電子業可能面臨訂單縮減與價格競爭惡化。同時,台灣亦應居安思危,加強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以提升抗震韌性。如果全球經濟劇變,台灣或能憑藉過去累積的財政穩健和產業技術優勢,成為少數保持正增長的經濟體之一,但前提是及時調整策略並獲得盟友支持,共同渡過難關。
總之,川普自2017年以來的關稅政策不僅改寫了過去數十年的貿易規則,更拉開了全球經濟格局重組的序幕。未來充滿未知和挑戰:可能出現經濟板塊的劇烈碰撞、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以及產業勢力的重新洗牌。台灣處於國際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的交叉點,更須審慎研判,超前部署。在風雲變幻的全球舞台上,把握機遇、降低風險,方能化危機為轉機,於新格局中站穩腳步。 (IMF says trade war cuts global growth to lowest since financial crisis a decade ago |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