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不是誰努力比較多,而是有沒有空間讓彼此做自己

感情不是誰努力比較多,而是有沒有空間讓彼此做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滑到一篇在談感情經營的文章,老實說,看完其實有一點沉重。一來是它寫得滿理想的,列出溝通、信任、支持、尊重、靈性共鳴這些維繫關係的「關鍵」,聽起來確實合理;但另一方面,也忍不住在心裡打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這樣做了,感情就會穩定嗎?

愛情這件事,有時讓人迷惘的不是遇到問題本身,而是你不確定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因為你明明也付出了、努力了、溝通了,甚至連心理學的理論都背起來了,為什麼還是沒有「細水長流」的劇本?是不是代表你努力的方向,其實根本和這段關係的問題無關?

也因此,我一邊讀這篇文章,一邊有點想把「努力」這個詞打個問號。因為努力好像變成一種預設值,只要感情出問題,就是努力不夠。但也許……問題根本不在這裡。

共鳴的分類,看似科學但實際很模糊

文章提到,選擇伴侶時要看四種共鳴:生理、情緒、心智與靈性。我覺得這個分類挺吸引人,因為它有一種「好像可以被歸納」的魅力。理論上,你只要這四項都有打勾,應該就是「對的人」了。

但現實常常不是這樣操作的。就像,有時候你和某個人價值觀幾乎一致、聊得來、對未來也有共識,但就是沒有辦法進一步;反過來,有些關係根本衝突連連,卻也很難斷開。所謂的共鳴,很多時候其實不是那麼清楚的指標,更像是一種在經驗中慢慢被磨出來的直覺。

而且把這些層面列出來之後,似乎會讓人更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哪一項不夠才導致關係不穩。可是回過頭來想,如果一段關係裡,兩個人都在檢查彼此「達標」與否,會不會反而離那種自然的情感流動越來越遠?

我不太確定這種分類到底是幫助還是框限,但它確實反映出我們多希望愛情可以被理解、被解釋。只是,它真的可以嗎?

當溝通變成「責任」,信任就更難建立

文章用了很多篇幅談「有效溝通」與「建立信任」,這應該是所有感情建議文的必備段落吧。問題是,很多人其實已經知道這些事,甚至會背:用「我訊息」溝通、不要指責、給對方空間……但現實裡,當你真的情緒失控或被對方誤解時,很難還記得這些守則。

而且,當「要溝通」變成關係中一種責任的時候,它其實是很重的。你會不自覺地把所有問題導向:「是不是我沒講清楚?」或「是不是他不會溝通?」這樣久了,感情變得像是一場無止境的技術練習,比的是誰比較能自我覺察、誰比較有語言能力。

這樣的前提下,信任怎麼建立?它變成一個必須證明的結果,而不是在日常互動中慢慢自然長出來的感覺。這也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都知道溝通與信任的重要,感情仍然很容易在某些時刻突然垮掉。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努力變得太像工作,而不像是愛。

理想伴侶的圖像,會不會反而成為負擔?

我有一點好奇的是,當我們不停談論「理想的關係應該長什麼樣子」的時候,會不會不小心給了人們一個很難達到的標準?像是文章中提到的「伴侶要互相支持、一起成長」、「給予情緒鼓勵」、「有新鮮感、規劃未來」等等⋯⋯聽起來沒錯,但好像也太完美了。

現實裡的關係,不是天天都有餘裕去規劃旅行或深度對話的。有時候就是因為生活太煩、工作太累,連好好吃頓飯都覺得困難。這些「理想型」的描述,若無法搭配實際的生活條件來談,反而容易讓人感到失敗,覺得「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或者「是不是這段感情不健康?」

其實很多所謂的「不理想」,可能只是因為現階段生活很難;不是不愛了,也不是沒有共鳴了。只是,我們很少有空間去說出這些不那麼漂亮的事。更少有人能安慰我們:「沒關係,感情有時候就是撐過低潮就好了。」

有些事無法用技巧解決,只能慢慢理解

最後我想回到文章的開頭,那句「感情不是努力就能維持,找到適合的人更重要」。這句話有點殘酷,但也有點真實。只是,我不太確定「適合」這件事,真的能在一開始就辨認出來嗎?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受傷與修補,才慢慢理解什麼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什麼是我們不能妥協的東西。而這些理解,本來就不是靠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套理論可以完全給予的。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關係裡覺得卡住、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可能不是你做錯了什麼。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定是「再改善溝通技巧」或「學會怎麼支持對方」。有時候,也許只是該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段關係裡,我還有沒有空間好好做自己?還願不願意相信,對方也在努力靠近?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https://blog.udn.com/G_110561140926784236/article

https://matters.town/@notedrift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在一些場合,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敢開口。不是因為沒話講,而是腦子裡會閃過太多預設的評價:「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大家會不會笑?」然後話就這樣吞下去了,表面看起來只是沉默,其實是全身繃緊、腦中充滿模擬失敗的劇本。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有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在聚會中躊躇不前、不敢發言;準備好的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
有時候在一些場合,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敢開口。不是因為沒話講,而是腦子裡會閃過太多預設的評價:「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大家會不會笑?」然後話就這樣吞下去了,表面看起來只是沉默,其實是全身繃緊、腦中充滿模擬失敗的劇本。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有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在聚會中躊躇不前、不敢發言;準備好的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