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以為的沒自信,其實可能是社會給你的標籤

那些你以為的沒自信,其實可能是社會給你的標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有時候在一些場合,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敢開口。不是因為沒話講,而是腦子裡會閃過太多預設的評價:「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大家會不會笑?」然後話就這樣吞下去了,表面看起來只是沉默,其實是全身繃緊、腦中充滿模擬失敗的劇本。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有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在聚會中躊躇不前、不敢發言;準備好的簡報上場前忽然慌了手腳;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照,轉頭就質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哪裡出錯。

但奇怪的是,我們從來沒有真的去問過:這種「不夠好」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真的差,還是我們太習慣懷疑自己?

自卑感的來源,經常不是個人問題

如果把這些經驗拉開來看,會發現它們其實有很明確的社會脈絡。像是我們從小在學校裡被分數定義好壞,在家庭裡被拿來和別人比較,在社群媒體裡被一張張精緻人生壓得喘不過氣。

這些外在機制,很少被明講,但它們確實形塑了一個人對「自己值不值得被肯定」的基本感覺。以下這些經驗,其實都不是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長年累積的影響:

  • 小時候常被比較、被批評:來自於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體系,以及家庭中對「乖巧聽話」的高度期待。
  • 曾經有失敗經驗就難以復原:反映出我們對「犯錯」這件事非常不寬容,甚至把它和價值直接劃上等號。
  • 害怕發言、擔心出糗:因為我們太習慣生活在一種需要表現、怕被看笑話的社交文化裡。
  • 看著別人成功就否定自己:社群媒體放大了成功的幻象,讓人以為別人的人生都很完美,自己的就很失敗。

你會發現,這些不安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而是一種社會長年下來的「默默要求」。它讓人以為自己必須不斷修正、不斷進步,才值得被愛、才有資格開口。其實這已經不是自信不自信的問題,而是我們能不能被允許當自己。

我們常說「要有自信」,但環境真的允許你有自信嗎?

很多文章會教你怎麼建立自信,比方說:認識自己的優勢、停止比較、調整內心對話、接受犯錯、勇於嘗試新挑戰……這些方法聽起來都很好,實際上也的確能幫上忙。

但老實說,每當我看到這些建議時,心裡總還是會有個問號,這些事情真的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嗎?

比如「學會拒絕」。對某些人來說,這不只是溝通技巧的問題,而是關乎安全感。當你長年被教育「要體貼別人」、「不要讓人失望」,你怎麼可能在幾天之內就勇敢說「不」?

再比如「停止無謂的比較」。當你每天打開社群,演算法都推送那些看起來人生超順的人給你,你就算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實全貌,情感上還是會有點被動搖吧?

所以問題可能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努力的空間本來就很小。我們被教導要有自信,但卻活在一個處處設下標準與審視的社會裡。這之間的矛盾,才是很多人卡住的原因。

有些人看起來天生有自信,可能只是因為他們被允許那樣長大

有些人走進房間就能自然說話、發表意見,像是天生就知道怎麼處在人群之中。但我慢慢發現,那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經驗,那些從小就知道「說錯話也沒關係」、「失敗不會被羞辱」的人,就會比較容易長出自信。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表現中被打槍、在成長中被忽視,那他自然會變得謹慎、退縮。這不是能力的問題,是被社會怎麼對待的痕跡。

而我們很少真正去問:自信是不是其實也是一種社會階級?是不是那些有資源、有接納環境的人比較有機會「練習」自信,而其他人則永遠只能在生存邊緣苦撐?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對於「建立自信」的討論就不能只停留在個人層次了。那得是一種結構性的轉變,讓更多人有安全犯錯的空間,有不被比較的成長歷程,有被傾聽與支持的生活環境。

自信不是變強,而是終於能鬆一口氣

最後,我不太想再用那種「你可以的!」來結尾。因為我知道,有時候真的不一定可以,至少在那個當下。

但我想說的是,自信其實不是讓你變得更強,而是讓你可以喘一口氣。是你知道你說錯話也沒關係、失敗也沒關係、今天沒表現也不會少了什麼。是你終於不用再為了符合某種期待而硬撐。

那些說自信可以慢慢練習的話,我相信是真的,只是前提是我們要先讓人可以安心地練。這個社會如果能多一些寬容與理解,也許就會有更多人,真的能自在地做自己。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https://blog.udn.com/G_110561140926784236/article

https://matters.town/@notedrift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