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面對機票市場的通路衝擊,大家可能的策略方向
我想還是習慣一段一段寫。第一站我說了機票市場的改變,既然市場改變,要嘛就是離開這市場;想留下,就得看是要回頭跟通路搖尾巴,還是另闢新的財源方式。下面這些,都是我自己、跟我觀察到大家可能的策略。不一定是真的,畢竟我也不是對方的 CEO,我也沒有在這些同行的辦公室坐下來看過。所以以下的言論,都是我自己換位思考下的推論,不具任何公正的意義。閱讀之前還是要勾選「已知」……(誤)。第一:OTA 線上市場全面自動化,自動開票、自動改票,人工客服降到最低趨近於零
我身邊同溫層如果長年在網路上訂票,可能會透過 SKY 或各大搜尋平台去搜尋,然後連線到倫敦、希臘等奇奇怪怪的國家,或是最近大量推進的中國 Trip.com 等。這些系統,其實背後最後還是連線到各旅行社去,透過不同 IP 的旅行社、透過 API 串連等,一路達到自動開票的最終目的。
但就會有人問,那這樣票價便宜,不就虧錢、或幾乎平成本嗎?因為我也曾經是幫忙上架旅行社後端開票的其中一位成員,所以我大約推論:最前端要的是營業額,例如 SKY、Trip——我稱呼他們是平台。再來就是靠包裝,例如你加價多少就可以退票少一點錢,或是你要不要加購保險、住宿等。住宿傭金就很可觀了,還有衍伸其他自動化商品選購機會,來向各個供應商取得其他收入,加強總體利潤。或者利用大數據精算出這些票的退票機率有多高,來制定自己包裝的退票保險機制,達到總體收益。
優點: 你相當可能搜尋到最佳價格,甚至比航空公司官網還低。買了他自己設計的保險,有機會退多一點錢。
缺點: 當出狀況的時候,你無論如何都需要透過第三方聯繫第四方,再由第四方(例如航空公司)回應給上架的廠商,廠商再聯繫回第三方平台,最後才給予你回覆。
缺點: 你還需要計算外幣手續費、還有匯率的問題,當然還是有許多克服方式。
第二:一般常見的品牌網路旅行社,降低手續費但不上架平台
例如動物園或是方向,如果你有注意過,曾經他們也上架到 SKY 之類的平台。現在還是有一點點放在上面,但因為這些 SKY 平台會向上架方收取「上架搜尋費」,還有成交之後聽說還有一個約 1.5% 的費用,所以機票就沒賺錢了。
但不上架又好像沒有「帶路雞」,只好控制量體刷一個存在感,並且也加強自動開票、減少人工開票的可能,盡可能趨近於零。沒辦法,品牌大的時候,尤其需要營業額來掛帳。畢竟航空公司雖然幾乎沒有給你傭金,但表層上還是唇齒相依的夥伴——你還是需要繳出一定成績的營業單,當你需要他的團體機位的時候,才比較有機會。
優點: 有中文,說台語也可能會通,可以刷台幣。
缺點: 從網路下單後,你每次可能想要找到同一個客服人員,有一定的困難度。當危機處理需要的時候……
第三種:全面顧問化服務
這我腦中首推的可能是 D3,還有 Trip+。這兩者都是我追蹤已久的,後者更是我從他們草創初期就認識,一路看他們從默默無聞到開掛飛起來,覺得越來越厲害。未來可能會上櫃上市,期待我到時候有錢能投個幾股……
另外 D3 我曾經大約知道,他也是另外收取服務費,幫忙詳細規劃里程數還有機票計畫,真的非常詳細,並且他的邏輯也是讓很多跟他購買服務的人心服口服。加上他是一位超級美食家,很能品酒跟品食物。看他的文章、看他的形容詞,總是讓人可以進入那個幻境感覺。
網路上的大神還有很多,法比安、虎咪等,但我沒有去研究過他們可能賺錢獲利的模式。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洽詢他們的服務,這世界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需求往往是被創造出來的。
優點: 你可能會拿到一份相當精準,數學模型也超清楚的建議案。
缺點: 當然是要付出成本,不會是你想的 300 / 500 / 1000。
第四種:我自己的策略——從通路既得利益者轉為「經紀人」與「顧問」
有網路江湖傳說:不怕他有一百招,怕他一招用了一萬次;不怕一萬,怕的是萬一。都對,也都不全然對。
越是複雜的世界,越需要一個引路人帶路。我只能說,感謝複雜的世界,感謝複雜的規則,因為我們這些身在夾縫中生存的人,兩者——一百招與一萬次——可能都會需要。
我們已經拋棄了百分之 80% 的原有市場,重新塑造精選的 20% 市場。因為系統夠複雜,所以我更需要快速、精確地分析判斷,給予客戶當下最有利的機票選項與方案。
另外還有危機處理的能力,我去累積經驗;談判的能力,我去學習談判;溝通的能力,我去外面學習,懂更多人格分析 MBTI、生命靈數、貝爾賓……等等。
當客戶發出需求的時候,我們就化身各式各樣的能力者,給予客戶有機會安心的力量。這些故事我曾經寫出過「那些年危機處理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方格子。
為何要拋棄 80% 的客戶?因為我知道我需要給有能力但沒時間的人,或是有能力但不想花力氣在這些事上的人,更多的時間,讓我來找。
當我需要收入 5 萬,但每張票只能收取 500 的時候,代表我需要服務超過 100 位;但是如果每個人多 500,我就只需要服務 50 位。
資本市場是如此,服務市場也是。
優點: 我一定比大公司好找。我有許多危機處理的經驗,我身上累積了許多血與淚的故事,可以買一棟透天了。
優點: 旅行社系統可以先保留機位,多項評估;但航空公司也有反制措施,超三次就巨額罰款。
缺點: 我一定比較貴,大約比網路上多 10-15%。還需要繳給政府的營所稅、營業稅、人事管銷。
第五種:灰色的業者
這部分是我最不想碰,但市場上還是流通的。
例如「個人里程」的買賣,確實有一部分人做得不錯。里程數有其市場價格波動,有些人藉由刷卡或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方式累積里程數,然後到網路上販賣。基本上這樣對航空公司來說是違規的,但因為還沒有到巨大化,大家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太亂、或已經影響收益到顯著程度,就會透過更改兌換表來降低影響。
還有一種專門上架平台的後端機票廠商,他上架沒有獲利甚至虧錢。所以當使用者在前台下單後,這邊收到訂單就會想辦法透過 VPN 或不同 IP,或破壞航空公司判讀系統的方式,影響系統判斷,取得更低廉的機票價格。
過去還曾在某些國家看到,他們透過航空公司內部人員用綁架機位,或化名旅客本人取消旺季機位。等前端下單後再聯合作戰,這是一個到目前還在進行的行業。但他在哪裡?他是誰?我只能說:他就是一個行業,水很深。同業之間還會互相舉報………
每次都跟同業說,我們是掛著白菜的利潤、白粉的風險,爹不疼、爺不愛。但我們就像是純愛戰士,打不死、倒不下,躺下就拍拍灰塵,重新站起來………
旅遊市場的背後是一整串精密操作、情緒管理、風控策略與無限責任的交叉火力。
下一站:聊那些便宜到不可思議的團體,例如購物團...如果有興趣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