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源可能
這件事情其實說起來,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開了第一槍。當時的機票市場,還是在一個航空公司與旅行社等通路商「唇齒相依」的和平世界——大家各司其職、相親相愛。可惜好景不常,世博一來,上海線熱到爆,原本就很多台商跟觀光客,整個機位需求瞬間爆炸,直接「需求大於供給」。於是,航空公司開始重新調整分配權:團體票開始有可能比個人票還貴。
我那時開始用某航空公司管理層的視角在看事情(現在那位已經自己出來開航空公司了),才慢慢懂了他們的邏輯。比如說:
假設一班飛機有100個位子,旅行社跟航空公司談好先拿20個,但只先付訂金20%。最後沒賣完,還回5個機位,旅行社損失一筆違約金,可能還算得過去;但航空公司呢?少了5個可以全額賣的機位,還得多請一組人來推廣清倉,壓力全部丟回自己頭上。
與其這樣,不如我系統裡直接動態報價,反正你們這群通路商也是「看價格辦事」,那我來操控價格就好了。
從那時起,團體票越來越貴這條路,就再也沒回頭。
# 為什麼團體票還活著?
因為這是一個「不透明市場」。
航空公司的後台系統有多猛?不是只有看你台灣的需求,他會一起分析:
簡單說:你當它是訂票,他當它在做AI量化交易。
結果就是這樣:你人一多,價格就跳。舉例你從台北飛廈門,要訂20張票,前面5張可能只要5000,開心死;但越往後越貴,最後5張可能直接變成25000。你回頭算平均價格才發現:「哇靠這不對勁」──但已經來不及了。
因為個人票一訂就得開票,一開票就鎖死;想放棄?可以啊,那你就去面對航空公司的巨額罰款條款+用顯微鏡查你的每一步行為。
我被罰過百萬,別問細節,真的有夠荒唐,但這就是話語權的現實。
所以現在的團體票是什麼?
不是便宜,是「加了市場風險的加價包」。但你唯一的好處是——可以晚點給名單,對於處理流程來說算是一點小喘息空間而已。
# 機票正式進入「零傭金市場」
再來,航空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
為了提升自己的收益,他們開始搞直銷:自己做網站、APP、會員系統。然後對旅行社講得很好聽,但一邊砍傭金、拉直通路、逐步抽掉你賴以為生的利潤來源。
最早有航空公司在某些市場搞出「零傭金+服務費另收」的模式,亞洲一開始還在哀說:「我們市場不一樣啦~我們不會這樣啦~」結果最後怎樣?溫水煮青蛙,一個一個被擊破。
最後怎樣?不只沒傭金,還要你付 GDS 系統費,整個成本超過官網,然後你客人還回頭問你:「為什麼你們比網路還貴?」
我能說什麼?這世界就是誰掌握終端市場,誰就有話語權。
你不服?那你就退出市場。像我這種人就只好重新定位、創造價值,不然就等著被時代淘汰。
# 大型酒店也開始玩浮動房價了
不要以為只有航空業會算錢,飯店現在也都進化了。
從宜蘭開始,越來越多飯店採用浮動房價系統。這背後一樣是「利潤最大化」的邏輯。
而且他們也發現一件事:越高級的飯店,越不想一次塞進一大團吵吵鬧鬧的旅客。
與其來個100人搞破壞,他們更喜歡10組不同時間點、安靜入住的高質感旅人。
所以當你要訂的房量比別人多,房價自然上浮。然後他們也可以更精準地做「早鳥」、「晚鳥」等促銷區間,操控需求節奏。
你說「那我用散客單筆進去訂就好啦!」
呵呵,飯店系統現在比你還聰明,你想到的歪招,他早就設定好對應的防禦機制等你撞牆。
# 所以我只是想碎碎念一句
不要再跟我說『我們人多會不會比較便宜』了。
這世界早就變了,系統比人還會算、比你還現實。價格不會因為你人多就變友善,它只會看你「現在訂下去」,會不會拉高他們整體的收益模型。
有太多故事可以講,有空我再慢慢掀……
有機會,我想來講講那些促銷票到底怎麼搞出來的——為什麼有時候便宜得讓人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