𝓱𝓮𝔂 𝓰𝓾𝔂𝓼,
我是阿塊。
想寫這系列文章的時候,阿珍跟我說:「我覺得沒有人關心欸!」
然後我跟他說:「這是我人生難得學以致用的時刻了應該要好好珍惜。」
我們總共有三個問題:
- 被課關稅的國家(e.g.中國)只要提高價格,把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不就好了?
- 賣不出去就留在國內市場賣啊,不是更便宜?
- 美國不要你的東西,就賣給其他國家不就好了?
被課稅了,漲價不就好了嗎?
關於是誰付那些多出來的關稅,上一篇其實已經給了答案:美國人。
美國進口商要付,因為進口變貴了;
美國出口商也要付,因為他們需要的零件跟原料漲價了;
美國消費者更要付,因為最終售價會轉嫁到他們身上。
為什麼不是被課稅的國家付錢?
虧錢的生意沒有人要做。
事實上,當台灣的珍珠奶茶被課稅100%的時候,10美元的珍奶並不會只漲價到20美元,更可能的是22美元或是25美元,總之會高出100%。
作為生意人,沒有人知道下一次會不會突然又有其他費用要繳、既然都要漲價了就順便多漲一點、現在局勢不穩定就多漲一點當作保險,他們會用「多賺一點錢」來安撫自己「現在情況好危險」,非常實際(常常看到許多人為廠商擔心都會覺得很可愛,生意人是很精明、很懂得求生存的)。
不要天真的期待廠商會吸收成本求大家買他們家的東西,他們只會要消費者多付一點錢補償他們的精神傷害(誤)
川普想抵制中國產品,卻沒辦法逼中國廠商「自己吃下關稅」,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說——川普是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賣不出去就留在國內賣啊!不是更便宜?
以珍珠奶茶為例子,台灣的總人口大約2300萬人,美國大約3.4億人。
假設原本台灣每天賣出2300萬杯珍奶,美國也每天買走2300萬杯,結果美國市場突然不見了,怎麼辦?——我們得自己多喝掉2300萬杯的珍奶。
也就是說,每個台灣人得從「一天一杯」變成「一天兩杯」。
喝一天、兩天、一個月看起來不難,但一整年以後我們終究會發現:我們其實沒有這麼愛喝珍奶欸!
那麼,珍奶會變便宜嗎?
有可能,但更有可能漲價。
如果台灣人沒有辦法一天買到2300萬x2=4600萬份的珍奶,那麼廠商如果要賺一樣的錢,只能選擇漲價;或是減產,才不會賣不完反而虧損。
如果賣一杯虧一杯的話,沒有人要賣。
這只是珍奶,如過是晶圓呢?我們都用不到,就算10萬元一片給我們也沒有人想買——也就是內需市場跟出口市場,規模、通路、競爭結構都不同,根本不能互相替代。
美國不要你的東西,就賣給別的國家不就好了?
現實是殘酷的。
當台灣有100間珍珠奶茶工廠都是賣給美國的,現在突然美國不好賣了,只好開始找別的國家看有沒有人要買。
但是:
- 其他國家可能早就跟其他合作很久的廠商買了
- 全球市場的需求沒有增加,所有的珍奶工廠就算平分訂單也是大家都減少訂單
- 如果是「美國規格」或「為美國客製化」設計的,其他國家也不想買
- 國與國之間的市場競爭早就飽和,空間有限
在一個本來就已經飽和、競爭激烈的市場裡,降價搶市佔意味著你跟其他廠商一起玩削價競爭的遊戲,最後可能大家都賠錢——當工廠無法轉單、又無法快速轉型,就會倒閉。
工廠倒閉 → 工人失業 → 產業萎縮 → 國家稅收減少 → 經濟下滑
這才是出口國真正擔心的:不只是產品賣不掉,而是連「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都會消失。
再一次,關稅戰沒有人是贏家
川普的關稅政策看起來只是一堆投資人很緊張,擔心來不及出場、沒看準時機進場,但事實上,關稅關係到每一個人,只要你活在貿易市場裡,你就會被影響。
只要美國總統川普想要淘汰掉市場的某些外國供應者,就加重關稅——越想淘汰的就加越多的關稅,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關稅不一定只單一針對國家,也有可能針對產業:如果川普不想讓TOYOTA這種日本車進來美國,那就加徵關稅,此時,原本買TOYOTA的美國人就有可能轉向去買FORD(福特)。
關稅常常會用在保護本土產業,這也是為什麼川普會被貼上保護主義的標籤:利用高關稅、進口限額來保護美國的產業(台灣這陣子的裕隆汽車就是受到我國政府保護的例子)。
加重關稅的重點不在於多賺一點財政收入,在於讓對方的產品失去競爭力。
對我們這些出口國來說,表面上只是美國人要花更多錢買差不多或更差的東西,但當市場被排除、產業鏈被打斷,就連「繼續生產」都變得困難。
「被課關稅」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其實非常致命。
引述一段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的公開談話:
令人不安的不僅僅是關稅本身,雖然它已經造成傷害。而是這一波新的保護主義更糟糕,它創造了不安的環境,可能使美國及全球陷入經濟衰退。
那些被美國加關稅的國家,為什麼要擔心?
川普的關稅政策很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