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氣候變遷讓旅遊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台灣為例,2015年受到蘇迪勒颱風、南勢溪創記錄的水位讓烏來地毀路段,造成當地旅遊業嚴重影響,旅遊人數大幅減少,2015年比2014年同期少了約8.7萬人次。2021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歷史性乾旱導致日月潭水位下降,遊湖活動受限,景觀也大打折扣,遊客人數明顯減少,影響了當地的觀光收入。
國外的情形也同樣嚴重。澳洲大堡礁每年為澳洲帶來平均5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也因珊瑚白化問題嚴重而為生態旅遊前景埋下了陰影。2025美國加洲森林大火不僅導致許多家庭流離失所,還產生了連鎖反應,波及如房屋市場、旅遊業等。
旅遊業面臨的挑戰
1. 氣候變遷
旅行社可謂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行程的順暢度及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候狀況。而旅遊品質的好壞與客人的滿意度,也往往與天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旅行社而言,這不僅意味著額外的營運成本,還包括處理客訴的無形壓力。
2. 過度旅遊
疫情後,全世界迅速恢復旅遊常態,甚至有些地方的旅遊量已超過疫情前水平。台灣的小琉球、歐洲的威尼斯、日本的京都等知名旅遊目的地紛紛出現「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現象,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承載力都面臨嚴峻考驗。
在台灣,2020年疫情爆發前,小琉球的遊客人次已經年破百萬。2021年後,隨著疫情控制,遊客數量進一步增加,尤其在2023年的夏季,單日遊客數量曾達到萬人。監察院也於2024年12月發布相關調查結果,指出小琉球近年因人為活動頻繁、重觀光而輕生態、總量管制不力等,珊瑚礁復原情況相較台灣其他樣點緩慢,2021~2023年平均珊瑚礁覆蓋率更僅有11.9%,為全台最低。
3. 疫情與風險
「旅行」這件事永遠是一般人有錢有閒才願意花錢去做的事。因此,旅行社總是在面對風險的第一排,包括劇烈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如俄烏戰爭、中東衝突)、政策改變(包含觀光法規、環保政策)、經濟波動(如金融海嘯)等。每一次的全球或區域性危機,都會對旅遊業造成立即且直接的衝擊。
4. 人力短缺
人力短缺是觀光產業全面性的問題,從飯店、航空公司、旅行社到餐廳,幾乎所有旅遊相關行業都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缺口。根據調查,2022至2025年間,每年旅宿業新增需求約為12,996至18,351人,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高達9.8%至13.9%。這顯示觀光產業的人才需求增長速度遠高於其他行業。但據統計,2024年底,旅宿業的缺工人數約為8,000人,隨著市場供給增加,整體旅宿業缺工可能突破10,000人。
※個人觀察:星宇航空這幾年很受年輕人的喜愛,也是很多觀光系學生的實習首選,顯示在整體缺工的環境下,話題及前景也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我們確實迫切需要用「永續旅遊」來因應
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永續旅遊提供了一種思維框架:韌性、調適及負責。
「韌性」意味著旅遊業必須學習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預先全面分析當前的處境、自己的核心目標及優勢。這包括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發展多元化的產品線,以及培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調適」則是指旅遊業者需要具備根據環境變化快速調整策略的能力。例如,面對氣候變遷,開發不受季節限制的旅遊產品;面對過度旅遊,調整行程以避開熱門時段和地點;面對人力短缺,引入技術創新提高營運效率。
「負責」是永續旅遊的核心價值,要求旅遊業者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負起責任。這包括減少碳排放、保護當地文化和生態系統、確保旅遊活動對在地社區產生益助等。
永續旅遊趨勢
1. 消費者意識與需求提升
根據 Booking.com 的「2024年永續旅遊報告」,全球有83% 的旅客認為永續旅遊很重要, 75% 的旅客表示希望在未來一年內能更永續地旅行。同時,有 70% 的旅客表示願意支付更高價格以支持永續旅遊體驗。這顯示出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正在迅速提高,並且開始用實際的消費行為來支持他們所認同的價值觀。
2. 碳中和旅遊興起
旅遊業碳足跡管理已成為重要趨勢。根據世界旅遊組織 (UNWTO) 的數據,2022-2023 年間,超過 300 家國際旅遊企業(包括航空公司、酒店集團和旅行社)已簽署《格拉斯哥宣言》,承諾在 2050 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放。
3. 促進在地福祉的旅遊模式發展
旅遊業也開始關注旅遊過程中如何做才能減少對當地的破壞,甚至透過遊程設計,讓旅客在旅途中能進行對旅遊環境有益的活動。這種轉變反映出旅遊業的思維正在從「減少衝擊」走向「創造正面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旅遊行程包含了淨灘、植樹或當地文化保護等活動;或聘用在地導覽員介紹家鄉故事,而不是導遊從頭說到尾,讓旅客成為當地社區發展的重要角色。
4. 慢旅行與深度體驗
疫情後,更多旅客選擇停留時間更長但目的地更少的旅行方式。根據 Klook 的《2023 亞太區旅客行為大調查》觀察到旅遊天數變長的趨勢,調查顯示,超過 50% 的亞太旅客計劃安排 6 天以上的旅行。而我們自己經營遊程的經驗也發現,景點越有獨特性(包括風景和文化),遊客越希望拉長旅遊天數來細細品味
這種「慢旅行」趨勢不僅能減少因頻繁移動而產生的碳排放,也能讓旅客更深入地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對於目的地而言,長期停留的旅客往往會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並對當地社區產生更深的連結。
5. 認證標準的普及
永續旅遊認證已從行銷工具轉變為行業標準。根據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GSTC) 的數據,全球符合 GSTC 認可的永續旅遊認證計劃從 2019 年的 29 個增加到 2023 年的 45 個,覆蓋全球 181 個國家。
而台灣的旅遊業適用的認證系統,除了有政府推出的「旅行業環保標章」之外,近年還有民間機構導入國際認可的Travelife永續認證及GTS綠色旅行標章。
這些認證不僅關注環境保護,還涵蓋了社會文化影響、經濟收益分配以及治理透明度等多個面向。隨著這些標準的普及化,旅遊業正逐步建立起一個更加全面、系統化的永續發展框架。
結語
面對全球天災和政治不確定性,永續旅遊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旅遊業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透過採納永續旅遊的原則和實踐,旅遊業者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韌性和適應能力,還能為解決全球環境和社會問題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