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含有「碳排放」共 2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全球企業採用淨零目標的比例近年上升 227%,顯示減碳行動不再延宕。工業與原材料等高排放部門正引領轉型,並隨著 SBTi 將於 2027 年推出更嚴格規範,企業須確保數據透明、涵蓋全價值鏈排放,並定期更新目標。能成功落實的公司,將更能在低碳經濟中取得競爭優勢,為永續的淨零經濟奠定基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一杯咖啡的碳足跡,並提出減少碳排放的建議。從咖啡豆種植、加工、運輸到消費,每個環節都產生碳排放。文章建議選擇植物奶、自備杯子、支持公平貿易咖啡等方式減少碳足跡,並強調永續生活從日常小事做起。
Thumbnail
智慧城市治理關鍵不在技術部署,而在於制度創新與多元協作。唯有跨部門平台、資料驅動法規與能源業者角色轉型,才能讓技術實驗真正成為制度常態,推動城市永續與治理韌性。AI資料平台、公私資料信任機制更將成為未來治理升級的核心。
智慧城市實驗不只是技術部署,更逐步改變城市治理的制度邏輯。以瑞典馬爾默為例,智慧電網與再生能源試驗成功制度化,重塑能源公司與市府的角色分工;反之,智慧家庭與再生能源優先權則因操作難度與政策排擠無法落實。制度雖未被正式取消,卻透過「制度漂移」默默重構治理焦點。
在眾多演講邀約中,我特別偏愛向政府部門分享,因為公務人員肩負擬定政策與分配資源的法定權力,這兩項核心職能直接關乎社會的未來走向,更是台灣能否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       即便受訓的公務人員位階沒有高到可以擬定政府政策與分配有限資源,但是任何一個在低階的職務,也會有一定的職權與行政裁量權,只要願
Thumbnail
本文探討智慧城市實驗,特別是智慧電網在建築能效提升上的挑戰與機會。以瑞典案例為例,分析技術導入如何與既有治理機制互動,並提出從實驗到制度的三個轉型建議:重構角色關係、設計具制度轉譯力的實驗以及強化治理學習機制,以促進建築節能政策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Thumbnail
台灣年平均雨量不變, 但是雨日變少 1990年聯合國主導, 在巴西里約討論人類永續的問題, 92年簽訂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會議 1995年(COP)聯合國氣候高峰會 (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氣候變遷報告共6次(AR6) 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 2015年簽訂巴
全球最大「沙電池」的啟用與影響 全球最大的沙電池於2025年6月在芬蘭的波納寧啟用,這一創新技術利用沙子儲存熱能,並且不需要採礦,對減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這座沙電池的設計旨在利用過剩的太陽能和風能來加熱沙子,從而降低運營成本並穩定電網。 沙電池的運作原理 * 儲熱過程:電流通過導熱不佳
Thumbnail
臺灣餐飲業面臨減碳趨勢,本文探討其因應策略,包括碳足跡標示、ESG報告、供應鏈壓力、低碳菜單研發、綠色餐飲指南、智慧物流、數位化等,並提出永續行動方案,建議餐飲業者積極佈局,將碳權議題轉化為品牌優勢。
Thumbnail
臺灣積極推動淨零碳排放目標,政府法規日益嚴格,智慧建築已成為企業的必要策略,而非單純的成本支出。導入智慧建築解決方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提升資產價值和租金收益,並避免法律風險與高額財務成本。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