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峇里島的觀光產業發展蓬勃,傳統舞蹈與宗教文化經常成為旅遊行銷的亮點。
我們很容易會直覺地認為:觀光一定會侵蝕文化——讓原本神聖的儀式變得商業化,讓傳統價值被觀光表演稀釋。
這種「觀光破壞文化」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二元對立思維。
但在峇里島這個早在上世紀就發展觀光產業的地方,文化與觀光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簡單。
它不是只有「純文化被污染」,也不是單方面的破壞,而是一段歷經協商、改造與再認同的過程。
那麼,觀光和峇里傳統文化之間,真的存在一種侵蝕性的關係嗎?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是學術界的重要討論。
其中,學者 Michel Picard 在他的經典論文〈Cultural Performances as Tourist Attraction〉中,
就針對峇里島的文化表演與觀光產業之間的關係,做出了一套細緻且深具啟發性的分析。 這篇文章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起點。
📖論文分享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一個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問題:旅遊觀光究竟是否侵蝕了峇里島的文化?
一開始讓我眼睛一亮的,是 McKean 的觀點。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分類方式,認為峇里人會根據觀眾的不同與表演的神聖程度,將文化表演分為三種層次:給神明看的、給峇里人自己看的、以及給觀光客看的。
McKean 認為,表演如果是為神明而做的,那本身就有神聖性與儀式意義,能夠保護傳統價值;而為觀光客表演的則屬於商業性質,不帶有宗教意義。
但他也提出一個正向的觀點:觀光客的出現並不會破壞傳統,反而透過觀光收益提升了整體文化展演的質感。這些商業性演出帶來經濟資源,進一步強化了傳統表演的保存與發展。
這個理論讓我對「文化與觀光是否對立」的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因為 McKean 強調的是峇里人本身具有「界線維護意識」(boundary maintenance),能分清楚哪些是給誰看的文化,並以此維護神聖性與儀式性。
峇里政府其實也根據這樣的思維,將舞蹈分類為三種:
- Wali(給神看的神聖舞蹈)
- Bebali(給社群參與的儀式舞蹈)
- Balih-balihan(給觀光客看的娛樂舞蹈)
不過,Michel Picard 的研究卻指出,這些分類在實際操作上並不那麼清晰。
不論是神聖舞蹈還是娛樂舞蹈,很多都出現了模糊地帶。 例如,政府曾嘗試用「是否經過神聖化儀式的器物」來區分神聖性——但對許多舞者而言,即使是觀光表演,他們也會進行儀式,因為這是一種對表演的尊重與神性的召喚。那麼,這樣的表演到底算神聖還是娛樂?其實很難定義。
Picard 的結論非常耐人尋味。他認為,峇里島人與觀光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被動地被改變,而是主動參與、互相影響。
許多原本為觀光客設計的文化表演後來也被內化為峇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官方與在地人認可的「文化代表」。
也就是說,「觀光化的文化」最後也變成了「峇里文化的一部分」。
這不只是文化被觀光影響,而是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循環與「文化復興」的形式——其中既有全球觀光市場的需求,也有峇里人自己的選擇與再詮釋。
✨結論
「觀光化的峇里島是否正在侵蝕自身的文化?」這個問題,Michel Picard 提供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層的回答。
比起單純「是」或「不是」的二元對立式討論,Picard 的研究呈現出一種文化與觀光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峇里人並非完全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相反地,他們透過重新包裝、調整與再詮釋自己的文化實踐,
逐漸將原本為觀光而生的文化形式也納入自身的文化認同體系之中。
因此,峇里文化與觀光之間的關係,已不再只是單向的文化侵蝕,
而是一種互動式的建構過程——觀光推動文化變形,而峇里人也在其中重新形塑「何謂峇里文化」。
文獻來源:
Picard, M. (1990). "Cultural tourism" in Bali: Cultural performances as tourist attraction. Indonesia, 49, 37–74. https://www.jstor.org/stable/33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