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是與生俱來、刻在 DNA 裡的座標之力
每次有寫手問我「寫不出來,怎辦?」我就反問他一道題:
「你寫不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這時候他輸出能力會爆增 150%、根本打開寫作水龍頭。
產出資訊豐富 + 邏輯清晰 + 用字通順的大長文,該分段的分段、列點的列點,每個詞彙都原創、真摯、精準。
有時候,中途還會像覺醒一樣說:「我想分享一個新體會⋯⋯」
根本什麼技巧、招式都不用教,直接升級。
這說明一件事:只要經過深度思考的議題,你根本超會寫!
寫不出來,是因為你還沒動腦。
▋以為有動腦,其實沒思考
很多人平常會閱讀、刷貼文。
遇到好文就點讚、收藏;
眼尖看見邏輯漏洞,還能精準留言指正。
碰到廢文,甚至會這樣打字開酸、留言嗆聲:「大腦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一個。」
但就算這樣,都還不算思考。至少離寫作的思考層級太遠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思考,用樹狀結構,呈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你讀到的文章,是作者把思路理清、用結構化呈現,再切小小口親餵給你的版本。
想寫好,只靠被動輸入、張嘴等吃,遠遠不夠。
▋思考的秘訣:獨自升級
在自然界,雛鳥剛孵化的時候不會飛、不能捕獵,父母會把食物直接灌進雛鳥喉嚨,讓牠們一張嘴就吃飽。
歐美就有支爆紅短片,內容是幼鳥拼命對地上的蟲張大嘴巴,結果「出手」好幾次都只吃到空氣。
文獻指出,雛鳥獨立之前有段適應期,看到食物會反射性張嘴,以為這樣就能吃到蟲。
有人分析:父母必須親眼看著幼鳥挨餓,讓牠們自力更生。
但覓食的技能最終每隻鳥都能學會,因為它是刻在 DNA 裡的東西。
思考也是。
刷貼文、讀內容、被動等餵食,光這樣學不好寫作。你必須獨自升級、自主思考,直到能想出餵養別人等級的思考,才能學好。
這種技能也是刻在基因裡的,只要你是人類:靈長目智人(Homo sapiens)你就擁有這能力。
▋不夠痛,所以懶得想
很多人都認同「自己想學寫作」。
但寫作光有巨大的嚮往還不夠,還要有損失的劇痛。
「我想寫」只是興趣。它頂多讓你加入願望清單、晚點再來看。
但晚點,就忘了。
真正「想寫作」的人是這些:
• 作家
• 研究生
• 接案寫手
• 品牌內容編輯
這裡每一個人都得思考、都必須寫得出來。
不然?就等著丟工作、退學,甚至沒飯吃。
但自認「想寫」的你,寫不出來會怎樣?不會怎樣,就多一個沒解鎖的項目而已。
▋思考像肌肉,練久了就會
不夠痛,所以懶得用力想;
懶得想,就寫不出來,懶久了還會萎縮。
我有個家人開過超級大手術。他說,躺病床上幾週之後,連翻身都不會,印象最深的是感覺「手很重」。
手臂,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耶,怎麼可能「很重」?
但就是因為躺太久,肌肉忘記怎麼用了,翻身的時候多一坨肉掛在身上,當然重。
久不思考的大腦,就是多出來的那坨肉。要是廢太久,還要靠更激烈的復健才能恢復功能,當然超難。
對持續高產的創作者來說,寫作之難、寫不出來的困境,跟你其實都一樣的。
差別在於,這些人比你多了 2 種武器:
1. 寫不出來有立即損失:掉流量、掉業配、掉單⋯⋯
2. 肌肉記憶早就練好了。只要不耍廢,花最小力氣就能保持輸出
「記住,幾乎所有你現在會做的事情,曾經都十分困難;
寫作的量越大,寫起來就越容易。」
— 文案大師,丹 · 甘迺迪
▋寫作是「座標之力」
世界暢銷作家 Tim Ferriss 說:「寫作是在紙上思考的過程。」
最近被哈佛商學院列入個案研究、成為教材的 Tim 回憶:「我在學生時代練好寫作的同時,各科表現都一起提高了。」
寫作的本質是思考,寫好等於想好;想好,各種技能就貫通了。
「技能分兩種:一種是技能,一種是座標技能(meta skill)。
你學會座標技能之後,除了得到技能本身,還能貫通更多技能。
比如學會寫作,就等於學會寫文案、寫 Email、寫貼文⋯⋯」
— Alex Hormozi,創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