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我從4/1之後在方格子上一直都還沒發過新的文章跟貼文...(這應該算是我很少見的方格子安靜期,之前就算有喊著要休息,也都是差不多5-7天就會現身)。總之最近在慢慢整頓自己 :3 回歸的第一篇就在村長家吧!!!
日前看到劉奕酉的臉書貼文分享 Gary Vee 新書重點整理與心得,我覺得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也可直接進劉奕酉老師的部落格閱讀:https://thinking-to-win.com/day-trading-attention/
畢竟沒有取得授權,所以我不會把整篇貼上來。
簡單來說,在社群媒體的經營上, Gary Vee 的想法是鼓勵「量產內容+快速測試」的做法,不要執著於每一則內容的完美,而是要「持續出擊」加上「學習調整」的即時性。
而主要劉奕酉老師思考的是:怎樣的內容不只是曝光,而是能帶動信任感與轉換力?
▶以下三段我直接引用原文:
♦️如果「注意力」是一種資產,我認為那不是快進快出的一次性操作,而是一種可以累積的信任貨幣。正如我在許多地方談到,知識變現其實是信任變現;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追求信任的累積或許是更舒適的做法。
Gary 講的是「如何短期引發關注」
但我關心的是「怎麼讓人持續記得你,並在關鍵時刻選擇你」
這不是單靠流量,而是靠觀點的厚度、語言的一致性、內容的深度去累積。這樣的注意力,不只是「看過」而已,而是讓人「信任你」。
----------------
♦️社群行銷的難題是:平台節奏太快、更新頻率太高,容易讓創作者陷入永無止境的輸出焦慮。但如果我們先定義「我想要他人記得我什麼」而非「我今天要丟什麼內容出來」,我們可以反過來設計出一套長期可持續的節奏。
比方說,每週一次深度內容、每月一場互動,以及每季一次主題企劃(更像是策展式的內容串)的做法。這就像投資組合,不是天天追漲殺跌,而是建立一個有週期、有節奏的內容「資產池」。
----------------
♦️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曝光,而是建立「你在別人腦中」的定位,或者說有一席之地。
當他想到某個議題時,第一個浮現的是你;當他需要某個服務時,第一個信任的是你;當他看到某句話、某個問題時會想「這句話劉奕酉好像說過。」
這不是靠「今天發什麼」累積的,而是靠「不斷重複」同一個核心概念或訊息所建立的。
----------------
最後這段「建立你在別人腦中的定位」 &「不斷重複核心概念」
這點,Threads 的 Tobie 偷偷 做的挺成功!
甚至有人稱某種 Threads 文體為「偷偷體」
就是因為她日復一日的建立形象 & 發文闡述她的核心概念
----------------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建立你在別人腦中的定位」
其實可以做的一種方式就是:不斷分享、討論你喜歡的東西&議題
例如我在脆上、IG上會不斷分享我喜歡的西洋音樂、泰勒絲、女性議題
有共鳴的人就會來跟我討論、粉絲會記得我喜歡泰勒絲
某種程度就是建立了我的形象(嗎)
歡迎繼續討論你覺得在品牌經營上,社媒的困難點 or 想法 or 想嘗試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