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想到一連串性質可以用來連結與區分,幻想、幻覺跟錯誤這3種(心理)狀態。這三者有個共通點,就是心理狀態的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但這三者中只有幻想,是主體在進行幻想時同時也已認知到,他的心理狀態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的這項事實。而當主體處於幻覺跟錯誤的心理狀態,他都會誤將該心理狀態的內容當成與實際情況相同,而必須在之後經由某種方式才能夠發現,其實兩者間並不吻合。
而幻覺跟錯誤兩者的區分就比較細微。直覺上好像兩者的差異很明顯,一個是關於完全不存在的事物,而另一個是關於存在的事物只是主體對它的認知有所失誤。這樣的直覺倒也不錯,它確實捕捉到了一個幻覺的關鍵特徵-無中生有(from nowhere)。當我們看到筷子在水中變彎曲,這是錯覺,是因為光線在水中的折射而導致我們的視覺感知誤以為筷子變彎了,但這不是幻覺,因為筷子存在,只是因為某些自然作用的機制使我們誤認了筷子當時的狀況。如果是幻覺,那將會是筷子並不存在,而我們卻仍看到筷子,就像海市蜃樓一樣,光線通過大氣的折射不知道是反映出存在什麼地方的物體。但海市蜃樓雖然是無中生有,仍不算是幻覺,因為它是通過大自然的機制產生,使得產生當下的人們皆得以共同觀察到,所以幻覺還有另一個特徵是-它的發生來源不存在主體外部,也就無法對於出現幻覺的主體之外的其他人,產生相同的心理狀態。
所以,幻覺的特徵是,其內容為無中生有,加上發生來源不存在主體外部,聽起來很好地界定了幻覺跟錯誤的差別。判斷或認知錯誤的內容,依然是關係到某個對象,所以至少有一部分與實際情況符合-那個對象存在,只是性質或細節產生差錯。而且,那個對象存在主體外部,所以其他人仍可以認知到,甚至對主體的錯誤做出指正。不過當我們認真地深入審視,就會覺得好像也沒這麼容易就能區分幻覺跟錯誤。
想像這樣一個例子,小明跟小強是同事因細故發生摩擦,雙方氣噗噗離去後又狹路相逢,這次小明作勢要打小強,但小強見狀便逃之夭夭。之後在公司見面,小明的一舉手投足,小強都覺得小明要打他而逃得遠遠的,經理覺得這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情況奇怪便把他們叫過來一問究竟,結果小強提起之前的往事,認為是小明的錯,小明則認為,這麼久以前的事不應納入考慮,現在是小強自己過度解讀,甚至是陷入幻覺當中,畢竟他不過就只是舉手而已。假設小強本身就膽子小或者容易焦慮,小明的話有道理嗎?
當我們使用前面提到的幻覺兩個特徵,小明舉手這個行為存在主體外部,所以就不是幻覺?也許讀者一想就可以察覺到問題的癥結點似乎不是存不存在主體外部,而是小強把小明舉手的行為解讀為準備要打他,這算不算無中生有?一方好像可以說算,因為只不過就是個再正常不過的舉手,居然可以解讀為攻擊,這顯然是解讀者自己心理有問題,甚至已經處於瘋狂邊緣,但另一方也可以說不算,畢竟小明就是有舉手,至於他會不會展開攻擊那就只是關係到後續事實跟小強的預測有沒有符合與差錯的問題而已。
所以這裡值得我們對於「無中生有」的判斷標準做更準確的改善。這裡的關鍵點還是,心理狀態的內容與使其發生的原因之間具有什麼關係,即便這個原因包含外在的部分,但心理狀態的內容如果超出太多外在的部分,或者說其主要內容與外在的原因無涉,那就有可能可以歸類為幻覺,所以這裡的重點在於,心理狀態的內容到底是包含了什麼?拿前面的例子來談,小明的舉手就其他也看到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個舉手的動作,而小強認為小明接下來就會來打他,那麼,我們會認為,他當時具有什麼心理狀態內容可算是幻覺,又怎樣的內容單純就只算是預測錯誤?
小強可以回答,我當時認為小明會來打我,是因為他當時作勢打我的影像出現在我的腦海,當這次他的舉手與當時的畫面重疊起來,我就覺得他又要過來打我了。在這樣的回應中,我們好像找不到無中生有的心理狀態內容,因為小明曾經作勢打小強是事實,而且這次小強所運用的就是當時的回憶跟此次的視覺經驗,即便小強可能反應過度,或無視當時共處的環境脈絡,但他仍沒有太多額外自行添加的且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心理狀態內容。但假如,小強當時的心理狀態內容是,看到小明手中拿著很大一把武器,或對他做出明顯威脅性的舉動,而這些都明顯不是小明當時的姿態或舉動,那就可說是幻覺了,因為在因果上,關於那些額外的且重要的心理狀態內容,無法具有一個引發的存在對象,所以人們會把原因歸諸主體本身的精神問題或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