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
去年年底整理了想重讀並好好寫心得的書單,這本毫無懸念地躍入腦海。這是一本每次重讀都有不同感觸的書,第一次接觸是兩年前讀的中文版,雖然當時對作者沒有太深刻的共鳴,但書中的一個句子在數月後創傷發作的時刻拯救了我,所以對它有一份深深的感激。這次重讀了中文和英文版,也看見了兩年後不同的自己。
值得分享的點實在太多,以下粗略整理為:寺院生活、呼吸、內在連結等,預計分幾篇寫完 XD
#寺院生活
感謝 Bjorn 的分享讓我們得以一窺深山密林中的寺院生活,除了遵守戒律、化緣、冥想、聽講這些典型的僧人形象,寺院生活有幾點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1. 群體生活
寺院的所謂修行並不是離群索居,整天沉浸於山林天籟之中,從容悠然的定靜自處,恰好相反,寺院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了群體勞動和合作,無法選擇對象與任務的勞動合作!遇到討厭的人討厭的事,完全避不開,被分配到和完全不對盤的人一起做事,得要放下內心的反彈,放下自己理想的計劃和互動模式...等等,果然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啊 XD Bjorn 也提到正因為永遠無法避開討厭他的人,才讓他醒悟了試圖討每個人的歡心是多麼沒有意義,從而終於放下了總是想取悅所有人的積習,也認清了一個事實:別人不會因為你的殷殷期望就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也絕不會因為你對他們的批評而越變越好。而我們卻以一種近乎天真的執念老是在內心評判別人,心心念念想把別人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事實上,要避免老是被別人惹毛只有一個方法:學會喜歡他們原本的樣子。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XD
處事又是另一層修行,比如有一天他們需要搬一尊大佛像到山上的亭子裡,村民們七手八腳地佈置枕木,沉重的佛像在不時被泥濘卡住的枕木上龜速前進。當地的泰國人和僧人紛紛捲起袖子一起幫忙,而 Bjorn 和幾個西方來的僧人則站在旁邊指手畫腳想告訴他們怎麼搬才有效率。這時,住持 Ajahn Jayasaro 輕拍他的肩膀告訴 Bjorn "The important thing here is not how efficiently we do this, but how we all feel afterwards."
又有一次,當 Bjorn 從泰國轉移到英國的國際寺院的時候,看著還處於草創混亂之中的新寺院,不管是日常工作的分配流程或是修行規範的執行,哪哪都看不順眼。Bjorn 心想:拜託!你們這些不上道的傢伙,我可是從正統泰國森林僧院來的人!我知道一切正統的運作方式!你們也太不像樣了!觀察到他的煩躁和不悅,住持 Ajahn Sucitto 提醒他:"Chaos may rattle you, but orders can kill you." Bjorn 才驚覺自己又把拳頭握得太緊,忘了要鬆開手掌,放開意圖掌控的執念。
Bjorn 此時的體驗正如 Ajahn Chah 所說的,"Being a forest monk is about trying to let go, and to fail 90 percent of the time." 即便此時的Bjorn 已經修行了七年,心底一些僵固的信念還是不時會浮上檯面,只能一次次地勤拂拭,冀望有一天能夠無處惹塵埃。
2. 吃食
身為吃貨的我初讀這書的時候最受衝擊的是...森林僧人的吃食居然是把所有化緣得到的食物不分酸甜苦辣鹹全部倒成一鍋煮,然後再分給每位僧侶食用...... 我想像著那鍋五味雜陳樣貌不明口感成謎的粥狀物,簡直令人戰慄(抖)心底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有滋有味的食物變成了一言難盡的糊糊,也太浪費了吧!!接著猛然意識到自己對食物的執念居然這麼深 XD 仔細想想也是,既然寺院的訓練目的是為了學習放下、捨卻,放下對食物的樣貌滋味的期待,捨卻什麼東西就該怎麼吃、自己吃什麼不吃什麼的種種偏執,森林僧人這種吃法實在是平等心的絕佳修煉場啊 XD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由於僧人的飲食完全來自化緣所得,泰國的僧人並沒有吃素的戒律,化得什麼就吃什麼,沒得挑揀,他們也並不會因為吃了葷食覺得罪惡,而是一視同仁感謝所有的供養。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萬物有靈,吃植物和動物一樣是吃,如果我們可以只取所需,並心存感謝,那麼吃素吃葷其實並不需要帶有道德上的評判。我很喜歡一個吃飯禪的飯前感恩禱語:「感謝生產、製造、運輸、販賣、烹調這些食物的人,感謝所有的食材,謝謝你們進入我的生命,也謝謝你們讓我進入你們的生命。」雖然實在做不到捨卻對美味的追求,至少可以試著感恩每一口吃食。
3. 叩拜
Bjorn 在書裡提到寺院生活不可避免地有許多叩拜,只要進入有佛像的空間就要向佛像叩拜三次,起身離開時又要再叩拜三次,而幾乎每一個室內空間都有佛像,可以想見每天需要叩叩拜拜無數次。Bjorn 對這個儀式性的動作起初也感到疑惑,既然這些叩拜並不是表達對佛的崇敬什麼的,那到底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他想不透這樣做的意義何在。然而在無數的跪拜之中,他漸漸體會到,透過三叩三拜的動作,其實放下的是小我條條框框的各種執念,而這個動作之所以沒有被賦予任何意義,正是因為世間的任何事都是要自己去賦予意義,而你需要為自己所賦予的意義負起責任。
有趣的是,一般概念裡,想到叩拜,通常聯想到的是「求」,因為有所求,所以願意放低姿態,願意屈膝匍匐,祈求高高在上的不管是哪個宗哪個教的什麼神靈,垂憐庇佑。雖然是有某種程度的信仰成分,底層的驅動意念卻是功利。是覺得自己力有未逮,意圖倚仗更高更強大的能力者,是把擔子交出去而不是自己扛起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自己對事物賦予意義定對所賦予的意義擔起責任,是非常有力量的。阿德勒學派和榮格學派在這方面都多有著墨,前些年暢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述說的也是這個概念,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只來讀讀。
說起叩拜,也讓我想起《所有的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裡提到的藏人大禮拜,三步一拜,而且是五體投地完全匍匐貼地的,如此艱難耗體力的叩拜方式,虔誠的藏人卻不以為苦,前往拉薩的朝聖之路,絡繹不絕的藏人綿延數里,不顧滿頭滿臉的塵土,不在意擦破的手腳和衣褲,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丟向大地。這樣的心心念念,並不是為了求神佛庇佑,而是提醒自己放下我執,提醒自己身語意的修行,透過高強度的體力挑戰,在汗水和淚水中徹底把自我消融、放空,在完全的謙卑中臣服。或許,不管是森林僧人的叩拜或是藏族人的大禮拜,都是開啟自我對話的通道吧~
4. 淨心
在寺院中新月和滿月的集會會進行兩兩一組的悔過,坦承自己所犯的錯誤或是一些輕垢戒(不那麼嚴重的戒律)而如果犯戒的情節比較重大,就必須在稍後當著所有人的面說出自己的犯戒行為。Bjorn 在這裏寫的心情很有趣,他並不因為需要承認過失而緊張羞愧,反而因為看到所有人都毫不保留的承認過錯而感覺輕鬆。他們遵循的教誨是,想保有淨心有兩種方法:完全不犯錯,和坦承自己的過錯。完全不犯錯當然是不太可能,所以每次的聚會大家都會參與到第二個方法。Bjorn 說看著別人跪在月光下難為情地喃喃說出自己做了什麼錯事,想著,原來你也這樣,有缺點的不只我一個人,緩解了不少內心的壓力。
這個做法讓我想起《當和尚遇見鑽石》裡的六時書,將一天分割成六個時段,定時記錄自己在這段時間的身語意有什麼好的種籽和壞的種籽,記錄而不評判,時時省察,作為一個覺察自己的精進手段。也讓我想起曾國藩中年之後洗心革面的故事,改變的契機就是日日寫日記反省檢討,甚至不時邀朋友相聚開檢討會,開誠佈公地討論自己做不好的地方,誠懇徵詢大家的建議,持之以恆多年後神奇地從一個驕傲尖刻惹人厭的傢伙轉型成了氣度卓然的一代完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然而犯了錯公開坦承,確實需要過人的勇氣。森林僧人的修行、六時書、和曾國藩的自省日記,都體現了直面自我的勇敢,唯有誠實面對自己,才能活出無愧無悔的人生。
如書中提到 Ajahn Passano 的一段故事,某年聖誕他回鄉過節,他的表兄上前勸酒,Ajahn Passano 表示森林僧人是不能喝酒的,表兄說:「哎呀,沒關係的,又沒有人會知道!」Ajahn Passano 靜定地說:「我會知道。」Bjorn 說他聽到的時候脖子後面的汗毛都豎起來了,頓時肅然起敬覺得這就是我想活成的樣子!Bjorn 寫道:我們之所以該過著符合道德的生活,並不是因為哪本佈滿歷史塵埃的精裝書這麼說,而是所有的記憶都將跟著我們一輩子,而這些令人羞愧的記憶會成為最沉重的包袱,當你開始對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任,你背上的包袱就會漸漸的減輕。不管是行善或是作惡,不管有沒有人知道,你自己永遠知道。 最後臨終之時,Bjorn 也非常慶幸他追隨了這樣的教誨,活了精彩無憾不愧不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