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最多只能罷掉個位數。」
當游盈隆拋出這句話,全場瞬間安靜了一秒,接著炸開兩種極端反應:
一邊說他太保守、一邊說他太悲觀,網路上酸民、戰神、理性派通通開戰。
更妙的是,游盈隆自己也補了一句:「現在局勢不同了,政黨全面介入。」
言下之意很明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草根連署行動,而是一場擴大成型、藍綠都不得不面對的政治對決。
但我想問的是——與其管專家預言幾個會罷掉,
你有沒有想過:這場罷免的真正價值,從來就不在數字本身?
預言引爆兩種情緒,這場對決才剛開始
你有沒有想過:這場罷免的真正價值,從來就不在數字本身?

大罷免只成個位數?人民才是真正的變數
(鏡報新聞網提供)
罷不罷得掉幾個不是重點,能不能動手才是關鍵 🟨
游盈隆預測罷免最後可能只會成功個位數,這說法或許務實、也可能正確。
畢竟我們都知道,台灣的罷免制度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人「輕鬆罷掉」設計的,
門檻高、時間長、行政資源少,還要面對主流媒體的冷處理。
但問題來了——這些困難早就知道,那我們還要不要做?
如果行動的意義,只是為了「罷掉幾個人」這件事本身,
那我們就永遠被制度設計困住,連站起來吼一聲的權利都會被笑說「沒用啦」。
事實上,大罷免真正的價值,不只是數字,而是在過程中把冷感社會重新點燃。
是讓政客知道:你不是選上就打開無敵星星,是有人會記得你幹過什麼、有人會來按你下台的按鈕。
這種行動,不靠民調支撐、不靠預言決定,它只靠一件事:
👉 有沒有人願意開始動手,有沒有人願意連線到底。
政黨開始緊張,就代表人民真的打到了痛點 🟧
游盈隆說「政黨已全面介入」,這句話如果你有在觀察政壇,就會知道絕對不是隨口說說。
民進黨一開始低調觀望,怕被貼標籤「操控罷免」;
國民黨則先裝沒事,現在卻開始內部盤點、立委降調、輿論反撲——
他們不是在看熱鬧,他們是在擔心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
而你知道什麼最能證明罷免行動有效嗎?
不是哪個媒體大篇幅報導,也不是哪個學者看好,
而是那些政客開始「怕了」——怕被點名、怕被連署、怕被監督。
📌 如果罷免真的「沒效」,他們會這麼焦慮?會關粉專、刪留言、低聲下氣?
說到底,政黨的焦慮本身,就是這場行動最有力的證明。
你可以看得出來,大罷免不只是罷免,是在打破政客心中「選上就穩坐」的錯覺,
而這一刀,是人民親手割出的清醒感。
大罷免不是民粹,是制度內的清洗機制 🟩
每次提到罷免,總有人跳出來說:「選都選上了,為什麼還要罷?」
但這問題的背後,其實是對民主制度理解的不完整。
選舉讓你上台,罷免讓你負責——這兩者本來就是一組,
就像遊戲裡的進場與退場,一個角色沒有CD時間、沒有退出機制,那就是Bug,不是平衡。
大罷免不是亂來,它走的是法定程序、合乎憲法、依照門檻。
沒有鬧場、沒有暴力、沒有訴諸情緒,有的只是一張一張連署書,和一次一次合法集會。
📌 說穿了,這不是民粹,是我們在用制度清掃那些早該請下台的「干擾符號」。
如果一個政治人物選上後就再也不受監督,那這不叫民主,這叫高級版專制。
而罷免,就是人民手上那把合法的「刪除鍵」。
結語|預言可以參考,但未來要靠出手決定🟥
游盈隆的預測,也許準,也許不準。
但有一件事,比民調、比專家、比政黨盤算都更值得相信——人民的行動力。
這場大罷免的重點,不是罷掉幾個人,而是讓多少人願意站出來、簽游盈隆下那一筆、說出那句「我不爽了」。
這場戰,不在於你能不能預測結局,而在於你肯不肯按下那顆開始鍵。
📌 預言再冷靜,也抵不過一場真正的集體爆擊。
📌 這不是為了找台階給誰下,是為了讓真正該下台的人,不再高枕無憂。
所以你問我,大罷免有沒有用?
我會說:有沒有效,先看你簽不簽。
🃏 不一定每一局都贏,但我們每一局都上桌。
🎰 這不是遊戲,這是你我能操作的真實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