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Ai生成
一、親俄論述的再檢視
烏俄戰爭已經延續數年,戰火下的痛苦與災難持續擴大。
然而,在這不幸的暴力場景中,一些觀點刻意模糊了侵略者的責任,試圖將戰爭的爆發簡化為烏克蘭一方的挑釁。
這些親俄觀點的常見論述有以下幾種:
1. 指出烏克蘭挑釁俄羅斯,是因為受美國蠱惑,有了不切實際的底氣,開始推動去俄化與反納粹政策。
2. 指出烏克蘭試圖加入北約或歐盟,破壞了兩邊的軍事緩衝地帶,帶來了安全威脅。
乍看之下,這些論點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細推敲後,便可看出其邏輯漏洞與片面性。
首先,關於第一點,烏克蘭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是一個民主制度運作中的正常國家。
每個國家都有其內政自主性,會依照人民的選擇與國內氛圍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方向。
將烏克蘭的改革與政策簡化為「受蠱惑」、「納粹化」,是一種惡意貼標籤的行為,掩蓋了俄羅斯對其領土完整的威脅,反而替侵略行為鋪路。
第二點,烏克蘭之所以渴望加入歐盟與北約,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2014年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使烏克蘭深感安全危機,也讓其更加渴望透過國際聯盟來保護自身主權與發展經濟。
以「希望加入國際組織」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是極其荒唐的說法。
畢竟,國際間互動與聯盟本就是主權國家的合法行為。
更進一步說,如果俄羅斯真正擔憂安全威脅,也可選擇申請加入歐盟或北約。
這種透過合作與規範建立的安全制度,遠比佔領他國、扶植傀儡政權來得穩定。
若佔領烏克蘭也算建立了所謂「戰爭緩衝帶」,那對北約而言又何來緩衝?
這種「只許我進,不許你走」的雙標,才是真正的威脅。

圖片由Ai生成
二、防堵更多的不幸發生
烏克蘭被侵略的事實,早在2014年就已浮現。
俄羅斯奪取克里米亞後,看似停手,實則進行長期部署與整軍備戰。
直至2022年,又再度發動全面性侵略。
從這些歷史過程中,我們可清楚看出一點——歷史會重演,若不阻止。
納粹德國在1938年佔領蘇台德地區後,因未受國際有效制約,最終走向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掌權者若得寸進尺、無人制衡,歷史的悲劇就會一再發生。
「得隴望蜀」不只是對權力的貪婪形容,也是一種文明世界必須共同警惕的詛咒。
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制約潛在的侵略者?
在這個猶如叢林般的國際社會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足以嚇阻敵意的防禦力量。
戰爭的爆發,從來都不是情緒衝動,而是冷靜的風險與利益計算。
若侵略方認為發動戰爭的成本極低,甚至還能帶來領土、資源或政權上的收益,那麼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將士兵生命投入戰爭賭局中。
相反地,若防禦方能展現堅定意志與高昂代價,侵略的念頭自然會被抑制。
和平,從來都不是來自退讓,而是來自讓對方知道,挑起戰爭會換來沉重代價。

圖片由Ai生成
三、結語:我們要的不是對立,而是秩序
這場戰爭揭示了不對稱的國際關係,讓我們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安全與秩序。
支持烏克蘭,不是為了對抗俄羅斯,而是為了維護國際規則。
如果我們縱容侵略、接受強權壓迫,那麼未來任何小國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願我們在歷史的陰影下,找回理性、正義與對自由的信仰。
願和平不是來自沉默的屈服,而是眾人團結下堅定的選擇。
歷史書寫的權利,不應落入侵略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