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訊號滿格就夠,直到開始認真看 Wi-Fi 6

我以為訊號滿格就夠,直到開始認真看 Wi-Fi 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上一篇寫到「訊號滿格卻跑不動」這件事,其實是我自己在家裡不斷重複碰到的煩躁場景。不管是追劇畫質糊掉、會議聲音斷斷續續,還是玩遊戲延遲暴增,當你看著裝置上滿格 Wi-Fi 標誌,卻還是什麼都卡住的時候,那種困惑真的讓人想翻桌。

那時候我開始理解,原來 Wi-Fi 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怎麼運作」更重要。而當我進一步去看 Wi-Fi 的演進,才發現 Wi-Fi 6 這個名字,其實不是單純要我們換一個更貴的設備,而是回應現在生活裡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我們的網路環境,撐得住這麼多裝置同時用嗎?

從規格來看 Wi-Fi 5 與 Wi-Fi 6 有哪些差別

說實話,我以前完全不管 Wi-Fi 幾,就看分享器包裝上有幾根天線、價錢合不合理。但後來開始研究,才慢慢理解這些代數背後其實藏了蠻多結構性差異。如果整理起來,大概可以這樣對照:

使用頻段

  • Wi-Fi 5:只有 5GHz
  • Wi-Fi 6:2.4GHz 和 5GHz 同時支援,訊號更穩,穿牆也比較好

調變技術

  • Wi-Fi 5:256-QAM
  • Wi-Fi 6:1024-QAM,資料密度提高、效率變好

傳輸速率

  • Wi-Fi 5:最高 6.9 Gbps
  • Wi-Fi 6:最高 9.6 Gbps,尤其在高流量環境下更有感

多設備處理能力

  • Wi-Fi 5:一次只能處理一台設備的資料傳輸
  • Wi-Fi 6:可同時與多裝置通訊(靠 OFDMA 和 MU-MIMO 技術)

延遲表現

  • Wi-Fi 5:延遲容易變高
  • Wi-Fi 6:延遲降低約 75%,適合即時應用

訊號範圍

  • Wi-Fi 5:標準範圍
  • Wi-Fi 6:透過更細緻的頻譜切分與波束成形,覆蓋力提升約 80%

安全性

  • Wi-Fi 5:WPA2
  • Wi-Fi 6:WPA3,更抗破解

也就是說,Wi-Fi 6 的升級並不只是速度更快,而是整體更像一種「多人多裝置同步時不崩潰的能力」。這在一個家中手機、筆電、電視、智慧音箱全都掛網的生活環境裡,其實才是最實用的。

參考資料:Wi-Fi 6是什麼?一次搞懂Wi-Fi 6與Wi-Fi 5的性能差異

技術進步的背後,其實是需求在逼迫

我開始懷疑一件事:我們到底是被技術推著走,還是生活自己先變了,然後才需要新的技術來補破網?

以 Wi-Fi 為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又來一代新的,要我們花錢升級」,但說不定是我們早就默默把家裡搞成一個小型基地台,每個房間都有一兩個裝置全天連網,在這種情況下還用舊的分享器,才是真的不太合理。

而 Wi-Fi 6 這些看起來很抽象的技術,像是 OFDMA、MU-MIMO,其實都只是在試圖解決一個老問題:如果十幾個裝置同時搶網路,要怎麼讓大家都不會掉線?

這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我們整體生活習慣的變化。尤其這幾年,幾乎每個家庭都在經歷一種微妙的轉型:從偶爾上網,到「全時段連線中」。

還沒卡的人,也許只是裝置還不夠多而已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立刻有「我需要 Wi-Fi 6」的感覺。畢竟不是每間房子都是三層樓、也不是每個人都有 NAS 或智慧家電。

但我有點預感,這種感覺會在某一個臨界點突然爆出來。像是你裝了 IP Cam、開了 HomePod、加了幾個 Wi-Fi 插座後,某天突然發現 Netflix 開半天跑不動,這時才會意識到「原來不是網路慢,是路由器撐不住了」。

尤其是家裡人口多、空間大、樓層分明的情況,Wi-Fi 6 加上 Mesh 系統,可能會是最實際的升級方式。不然靠單一台老分享器硬撐,真的蠻容易踩到極限。

但話說回來,我也還沒全面升級。畢竟價格不是說換就換的,設備也需要都支援 Wi-Fi 6 才能完全發揮。但至少我開始知道哪些是「問題徵兆」,不會再一味怪電信業者了。

Wi-Fi 這件事,終於開始牽涉到「如何生活」

我越來越覺得,Wi-Fi 已經不是那種背景存在的東西。它不只是技術,而是某種生活節奏的載體。當我們要處理的資料、需要穩定連線的裝置越來越多,Wi-Fi 的角色也變得更接近「水電系統」這種基礎設施。

Wi-Fi 6 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極致性能,而是試圖把「連得上但跑不動」這種新日常修正回來。它其實只是讓我們的網路回到應該的狀態,穩、快、多人不崩潰。

對我來說,理解這點,比看懂什麼是 1024-QAM 更實在。因為這才是跟生活有關的東西,不是參數,而是一種更安穩的連線感覺。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上起床先滑手機、白天開視訊會議、晚上追劇玩遊戲……我們已經離不開 Wi-Fi,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看似無所不在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訊號顯示滿格,網頁卻還是卡住不動? 說實話,我以前也不太去想。只知道家裡有分享器、有密碼,裝置能連就好。但當家中裝置越來越多,連線品質越來越不穩,我才慢慢意識到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
早上起床先滑手機、白天開視訊會議、晚上追劇玩遊戲……我們已經離不開 Wi-Fi,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看似無所不在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訊號顯示滿格,網頁卻還是卡住不動? 說實話,我以前也不太去想。只知道家裡有分享器、有密碼,裝置能連就好。但當家中裝置越來越多,連線品質越來越不穩,我才慢慢意識到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