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愛」本身是無辜的。問題是,我們以為只要不責罵、不打罵,就是愛了。於是「不設限」、「隨孩子開心」成了一種無形的主張,被誤認為就是現代育兒的進步表現。可是……真的有那麼簡單嗎?教育孩子到底是關於愛,還是關於邊界?
愛的教育不等於放任,它其實很有原則
很多人一聽到「愛的教育」,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父母微笑不責罵,凡事讓孩子決定,溫和說話、隨時同理。這些聽起來很動人,但問題是,如果沒有清楚的界線與行動一致,這份「愛」就會很快變成一種不負責任的縱容。
有些心理專家強調,真正的愛不是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一切,而是用穩定與理解,幫孩子建立可以依循的方向。像是:
- 規則要清楚明確,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行。
- 規則要根據孩子年齡來調整,不能講一堆他聽不懂的大道理。
- 規則必須是孩子「做得到」的,如果一次要求太多,他只會直接放棄。
換句話說,這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而是幫他在混亂中找到能走的那條路。不是命令,而是協助;不是妥協,而是堅定。
做不到的,大多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管理
但就算知道這些原則,真正困難的,還是大人這邊的執行力。孩子不肯吃飯、拖拖拉拉不肯出門、哭鬧說要買玩具……那一刻我們不是不知道怎麼處理,而是「情緒」比原則先一步爆炸。
我曾看過太多家長在壓抑了一整天之後,終於因為一件小事大吼出來,然後又自責自己沒做好榜樣。那個反覆循環的畫面太熟悉了,不只是愛與教育之間的矛盾,而是我們怎麼在壓力之下忘了初衷。
所以,有時候問題不在方法,而是我們能不能穩定地做那個「說到做到的大人」。說今天玩手機只能三十分鐘,就真的守住這三十分鐘;說遲到就會少玩時間,就真的讓他承擔後果。這不是情緒冷漠,而是界線的溫柔。
孩子的適應力,常常比我們更成熟
有趣的是,當大人態度一致、規則清楚,孩子的反應其實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期。他們也許當下會抗拒、會哭鬧,但久了之後,他們知道什麼話是認真的,什麼事不能談條件,他們就會慢慢接受。
像是一個我聽過的故事:小孩常常故意慢吞吞地吃晚餐,媽媽過去總是罵、威脅,但沒什麼效果。後來她改變方式,提前講好時間,然後到點就把餐盤收走,說下次再吃。孩子一開始很生氣,但後來真的學會按時吃飯,甚至開始問「還剩幾分鐘」這種問題。
這些例子不是奇蹟,是因為孩子其實在觀察我們怎麼做。當他們知道規則不會變,也知道你不是隨便說說,那他們也會慢慢學會尊重那條線。
真正的困難,是怎麼走在愛與堅持之間
很多教養失敗的例子,不是因為父母不愛孩子,而是愛裡沒有結構。像過度灌溉的植物,看起來長得快,實際上根部脆弱。一遇到風雨,整株就倒了。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溫柔的話語,也需要清楚的方向。不是那種「你開心就好」,而是「我知道你現在不高興,但我們有說好的規則」。愛的教育,不是用「不處罰」來證明關心,而是用「一致」來建立信任。
當我們能這樣持續陪伴孩子走一段路,他也會學會走自己的路。過程可能很慢,但這樣的慢,才是他真正長出自我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