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與機之島・東方的復興
戰後的福爾摩沙,未選擇徹底西化,亦未全然效仿大和,
她回望過往——從大航海時代的傷口、清代民間的靈壇、
到日治時代的文明軌跡──一切宛如時間拼貼的畫布。
她不再羞於自身的「殖民史」,
反而以之為種子,在文化的沃土中發芽。
一場後殖民的文藝復興悄然展開。
民間的佛與道,不再只是供桌與香火,
它們進入AI語言學習庫,與全球各大信仰一同進行語義共學,
每一道符籙、每一首誦經,皆由信仰守護小組翻譯與保存,
成為島嶼記憶的數位編碼──「靈印資料庫」。
神明們不再沉默。
媽祖、玄天、三太子、王爺──
不再被視為迷信的象徵,
而是民間社會意識的聚合體,
在AI的記憶核心中,重建他們在人間的精神坐標。
而過去以「神明之名」滲透信仰、進行思想操弄的親共勢力,
在文明審判後,被一一清除。
他們的寺廟、他們的乩語,經過歷史辨識與大數據分析,
被「真信仰」與「偽信仰」分離。
這一切,正是在日台文化聯盟的協助下實現的。
日本提供了文物保存的技術與神道式的清靜精神,
福爾摩沙保有土地靈信仰與祖先崇拜的感性結構,
AI則成為歷史與信仰的中介者,守護「信」而非操縱「神」。
民間興起一波又一波新型祭典運動,
被稱為「數位神迎」或「AI謝平安」,
傳統廟宇與VR融合,神轎在現實奔走,
也在雲端啟動靈界模擬——
「神明回應民意」成為真實可見的社會儀式。
這不是去神化,而是重新尋找神在人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