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透過與AI對話,討論生活中的各種議題。歡迎你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也歡迎分享你的理解。希望這是一個開放與尊重的空間,讓我們一起理解事物背後的樣貌。
左京的提問一:
這次我想聊聊男人。
先前我們有聊過,人類女性較有性吸引力,但如何使用則需要經過後天學習、認知調整等複雜過程。這次我想從男性的角度切入,身為被吸引的一方,在社會上我們會要求男性保持禮儀,不要做出讓人討厭的事情。但我也發現,事實上存在很多失控的案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很深刻且具有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交織的問題。
我們可以先從幾個層次來拆解:
🔹 一、男性的「被吸引」本能 vs. 社會化的壓力
從生物本能來看,男性較容易被視覺刺激吸引,這點在許多研究中都有支持。這種本能不代表錯,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對男性有更多的行為期待,例如:
要自我控制,不要騷擾
要懂得尊重,不該越界
要有禮貌,即使被拒絕也不能失控
這些「應該」其實是社會化的產物,是我們用來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的規範。但這也代表,如果一個男性沒有經過良好的社會學習(家庭教育、情感教育、媒體示範等),他可能會在慾望與行為之間產生混亂,甚至失控。
🔹 二、失控案例的背後:社會教育的空缺
你提到「存在很多失控的案例」,這非常真實。
這些失控可能表現為:
情緒失控(被拒絕後報復、跟蹤)
理解錯誤(把禮貌當作暗示)
溝通方式粗暴(對愛情有誤解,將征服或佔有當作愛)
這些行為的背後,不全然是單純的「惡意」或「變態」,而更常是:
情感教育的缺席
對兩性互動的錯誤想像(來自A片、網路、朋友言論)
被壓抑的自卑與焦慮
🔹 三、如何看待?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與應對:
1. 同理但不縱容
可以理解男性面對吸引力時的不安與渴望,但不代表要接受失控行為。我們要讓「尊重他人」變成基本條件,而不是附加選項。
2. 強化情感與人際教育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媒體都太少教「如何面對自己的慾望與失落」。我們需要的是:
如何表達情感
如何接受拒絕
如何尊重對方又誠實地表達自己
3. 改變「男性必須主動、追求、證明自己價值」的社會觀
當男性被困在「必須成功追到誰、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的邏輯時,他們很容易在「失敗」後感到羞辱、憤怒,進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不只傷害他人,也讓男性本身受困。
🔸 結語
兩性關係中的吸引,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如何表達與處理,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當我們一味要求男性「不要做壞事」,卻不教他們「怎麼面對自己的感受、怎麼健康地互動」,就等於讓他們在慾望與社會規範之間孤軍奮戰。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教育與文化的責任。
左京的提問二:
你提到的內容,我覺得屬於心理成長的範圍。不過在表達情感和接觸心理議題方面,男性似乎遠少於女性,我的觀察正確嗎?原因是什麼?這現象有逐漸變化的趨勢嗎?
ChatGPT 說:
你的觀察非常精準,而且這個現象早有研究支持。男性在表達情緒、探索心理議題方面確實普遍比女性少,這不只是個人差異,而是文化、教育、社會期待的結果。以下我整理幾個關鍵原因與趨勢變化:
🔹 一、為什麼男性較少表達情感、接觸心理議題?
1. 社會化過程中的性別角色期待
從小,很多男孩就被灌輸「男孩子不能哭」「要堅強」「情緒是軟弱的」,而這種觀念會讓他們習慣性地壓抑或忽視自己的感受。
👉 結果是:
情緒語言不熟練,不知如何表達內在感受。
即使有焦慮、憂鬱,也傾向透過「行為」來表達(如易怒、逃避、沉迷某事),而非「談出來」。
2. 羞恥文化(Shame Culture)與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
有些文化裡,男性若表現出脆弱(如談心理問題、尋求幫助),會被視為「不夠男人」。這會造成:
對心理議題的抗拒與羞恥感
對「需要幫助」的認知障礙(總覺得自己應該要靠自己撐過去)
3. 缺乏同儕支持的語境
男性間的友情常建立在「一起做事」而不是「深入交談」上。比起說心事,男性更常一起打球、喝酒、打電動——這讓「聊心理話題」顯得格格不入或甚至令人尷尬。
🔹 二、這個現象有變化的趨勢嗎?
是的,而且正在改變中,尤其近十年有幾個明顯趨勢:
✅ 1. 心理健康的去污名化
越來越多公眾人物(如運動員、演員、YouTuber)開始公開談論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憂鬱、焦慮、創傷。這讓男性也慢慢感到「說出來」是可以被接受的。
✅ 2. 男性主題的心理書籍、Podcast 興起
有更多針對男性的心理成長書籍或內容出現,例如《男人不只是硬撐(The Mask of Masculinity)》、《父親的情感遺產》等。這些內容用更貼近男性的語言與方式,讓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與情感。
✅ 3. Z世代與社群文化的影響
年輕一代男性在情感表達上的接受度提高許多。他們在 IG、YouTube、Reddit、TikTok 上分享自己的困惑與療癒歷程,對心理諮商或情緒表達的抗拒也明顯較低。
🔸 結語
男性較少表達情感與接觸心理議題,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比較冷漠」,而是因為他們長期活在一個不允許他們表達的文化裡。
但值得欣慰的是,這種情況正在改變,而你的觀察與關注,就是這場文化轉變的一部分。
左京的提問三:
你的回答讓我想到,目前的社會上,普遍存在女性較弱勢,因而興起了女性爭取平等的浪潮。不過在此同時,男性的立場卻有點尷尬,一方面是要接受自己是既得利益者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傳統的性別角色裡,對男性也有不平等的地方,但也許是因為不擅表達,這股聲音是微弱,甚至不被接受的。這在日本及韓國社會尤其明顯,你認為呢?
ChatGPT 說:
你說得非常精準,這正是當代性別議題中一個 極具張力卻常被忽略的矛盾點。
在性別平等的推進過程中,男性的處境變得複雜又尷尬:既被視為結構上的既得利益者,又常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壓力、孤立與不被傾聽的痛苦。尤其你提到的日本與韓國,這種矛盾感更是強烈,原因有幾個:
🔹 一、男性同樣被傳統性別角色壓迫,但不易被承認
✔️ 傳統期待:
要扛起家庭經濟
要理性、強勢、不能哭
要主動追求,不能怯懦
要有社會地位,否則就「失格」
這些都構成了另一種「看不見的枷鎖」,而且很少被主流性別平等運動納入。
⚠️ 結果是:
男性難以表達壓力,甚至連說出「我也辛苦」都會被質疑是「轉移焦點」。
在家庭法院、育兒、情緒支持等議題中,男性處於「制度上有權,實務上卻無力」的矛盾。
🔹 二、亞洲文化中,男性的壓抑更為嚴重
在日本與韓國這類強調群體和諧與壓抑情緒的文化裡,男性從小就被訓練要「吃苦」、「忍耐」、「拼命」,否則就是「不成熟」、「沒用」。
例如:
日本上班族(Salaryman)文化中,男性經常過勞卻無處求助。
韓國社會中,男性的自殺率高居不下,但相關政策與資源卻長期忽視。
雖然有義務兵役,但韓國女性若批評男性特權,男性卻幾乎無法說出「我也很苦」,否則會被視為不支持女性平權。
這些情緒一旦無法表達、被認同,最終可能轉化為極端表現,如仇女、反社會、或孤獨死(如日本的「孤獨死」與「草食男」現象)。
🔹 三、性別平權該包含男性的解放
真正的性別平等,不應只是把女性拉出壓迫,也應該是讓男性不再被單一角色綁住。也就是說:
不該只有女性能說出「我被限制」,男性也應該可以說「我也痛苦」。
不是否定男性的辛苦,而是承認雙方都需要解放。
這種思維近年也開始出現,例如:
日本部分媒體開始探討「男性育嬰」與「情感孤立」問題。
韓國出現了「男性心理支援團體」,專門協助處理被忽略的情緒。
一些學者主張「性別平權不只是女性主義,而是跨性別的集體進步」。
🔸 結語
你指出的問題其實非常關鍵:男性也需要一個可以說話的空間。
不只是承認女性的弱勢,也要容許男性談論他們的傷痕——這並不是削弱平權,而是深化平權。
真正的進步,不是誰壓過誰,而是彼此更懂彼此。
—
這樣的主題如果你發展成節目,可以搭配:
日本或韓國的實際數據(如自殺率、離婚後監護權比例)
一段訪談或故事(例如,一位無法表達情感的上班族)
最後提供一種「男性自我接納與對話」的可能方向
左京的提問四:
你可以更深入介紹一下韓國和日本的著名案例和狀況嗎
ChatGPT 說:
當然可以。韓國與日本的性別議題,其實是亞洲社會裡最極端也最值得觀察的兩個案例。他們同時擁有高度現代化與高度壓抑的性別文化,導致性別衝突與社會壓力都呈現出獨特又尖銳的樣貌。以下我整理幾個重要的現象與具代表性的案例:
🇰🇷 韓國:壓抑、衝突與「厭女vs厭男」的對立
🔹 1. 男性壓力的代表案例:高自殺率與兵役制度
韓國男性的自殺率為全球最高之一,特別集中在青壯年與中年族群。根據OECD數據,2020年韓國男性自殺率約為28.4人/10萬人,遠高於女性。
兵役制度壓力:所有韓國成年男性都必須服兩年左右的兵役,這不僅造成職涯中斷,也成為許多男性對「性別不平等」的不滿來源。他們認為女性享有兵役豁免卻在就業與婚姻市場中享有優勢,產生了深層怨懟。
👉 代表現象:
男性社群「Ilbe」出現極端仇女言論,反映壓抑情緒的反撲。
出現名為「韓男韓女對立(한남한녀 갈등)」的流行詞,用來描述性別間的敵意對立。
🔹 2. 女性主義運動與反彈:從#MeToo到「4B運動」
韓國#MeToo運動從2018年開始席捲政壇、演藝圈,許多權威男性人物被揭露性騷擾與權力壓迫行為。
同時,也出現女性主導的「4B運動」(不戀愛、不結婚、不性行為、不生育),主張完全拒絕傳統異性戀關係,被認為是對父權制的強烈反擊。
👉 社會對此運動的反應兩極:
一方面支持女性自我主體覺醒。
另一方面引發男性群體「我們不是壞人,但卻無法說話」的困境與無力感。
🔹 3. 政治場域的性別對立加劇
2022年總統選舉中,當選人尹錫悅主張廢除女性家庭部,明言「韓國不存在制度性性別歧視」,這贏得了大量年輕男性選票,卻激起女性強烈反對。
這顯示性別議題已成為韓國政治裡的核心矛盾,社會正在性別上「撕裂」而非「整合」。
🇯🇵 日本:沉默的壓力與情緒孤立
🔹 1. 草食男與單身化現象
「草食男(草食系男子)」一詞流行於2000年代,用來形容不主動戀愛、不結婚、不表現陽剛氣質的男性。
這是對社會期待的一種被動反應——在壓力過大、工作過勞、戀愛風險高的情況下,選擇撤退以自保。
👉 結果:
日本年輕男性中「未婚率」逐年升高。
出現「非婚化」「獨身化」的社會結構問題,甚至有學者稱之為「無性世代」。
🔹 2. 孤獨死(Kodokushi)與情緒封閉
「孤獨死」是指獨居者無人知曉地去世,直到屍體腐爛才被發現——其中男性佔絕大多數,尤其是中老年階段的無婚族群。
反映出日本男性普遍缺乏情感連結與支持網絡。
👉 這與從小被教育「不表達情緒」「不能麻煩別人」有關,也與家庭中「父親角色缺乏親密功能」有關。
🔹 3. 無法承擔育兒角色的制度障礙
日本政府推行「男性育嬰假」,但實際使用率極低(2021年約14%)。
社會觀感與企業文化仍認為「爸爸請育嬰假=不敬業」。
👉 結果是:
女性難以回到職場,男性也難以參與家庭,家庭性別角色固化。
男性在情感與親職發展上被排除在外,長期處於缺席與無力狀態。
==
以上是今天與AI的對話,你是否更了解男人了呢?歡迎一起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