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一篇文章時,我偶然瞥見它的日本原文是「ラブカは静かに弓を持つ」,直翻是「皺鰓鯊靜靜執起琴弓」。根據維基百科,皺鰓鯊擬鰻鮫,為一種原始的鯊魚(活化石)。皺鰓鯊現存數量很少,大多在水深600至1000米的地方出沒,多棲息於深海,孕期長達三年半,整體就是一個既稀少又神秘的生物。
難怪書中多次提及皺鰓鯊。當主角橘開始在音樂教室上課後,老師幫他選定的年度發表曲就叫做<<戰慄的皺鰓鯊>>,在書中這是一部諜報電影也是電影配樂曲名,故事內容講述一名身為間諜的孤獨男子,在敵國臥底時體驗了普通人的生活,能和鄰居互動、和孩子烤麵包等,主角內心的感受千真萬確,但整個人的一切卻是謊言。電影是依據皺鰓鯊謹慎的特質,比喻諜報員,必須在漆黑瀋海中屏息等待。所以作者就是用這部虛構的電影,映照主角橘樹的處境,他成為臥底如同皺鰓鯊一般。不僅如此,在故事中段的緊張時刻,也是靠著<<戰慄的皺鰓鯊>>相關資訊,得以化險為夷。
本書時在主角的心境變化是一大看點。在橘樹一開始千百個不願意情況下被迫再次拾起大提琴,去音樂教室當臥底,遇到人氣講師淺葉對音樂的態度以及開朗的直率的個性,再次讓音樂走進生活,不僅焦慮症漸漸緩解,也慢慢釋懷小時候的疙瘩 (雖然我覺得這個疙瘩根本不至於讓橘樹放棄音樂,得到焦慮症直至成人,有點像是作者一定要讓主角有個黑暗過去硬塞出來的設定...)。不過橘樹是矛盾的,他知道這樣的生活都是有意虛構出來,被淺葉感動、融入音樂教室群體等都會在臥底結束的那一刻隨之瓦解,真的如同間諜般,心情體會是真的,但一切都是假的。而故事內容雖然沒有驚人地跌宕起伏,中間該有的起承轉合卻也沒少:以為一位沒交集的女同事,卻造成故事的超展開、在主角橘樹準備悄然脫身時,卻還是因為意外而身陷其中。可能有點小爆雷,依照故事走向,音樂講師淺葉一定會知曉橘樹的身份,而淺葉的態度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強硬。現在想想我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整本小說都是以橘樹的角度在看待事情,所以淺葉的反應讓我有種:有必要這麼生氣嗎?若完全不了解橘樹的糾葛,淺葉的反應可能就合理很多。小小反思,發生糾紛時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好好聽對方的想法,可能才是解決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