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有個奇妙的功能叫動態回顧「我的這一天」。
作用大概是不論多久以前的貼文,10年、15年前。那些原本你以為已經在記憶中死透的貼文,只要到了同個日期,它們都會像腫脹的浮屍,從回憶的河流浮上來,用發白的眼神盯著你看。
不管好的壞的,也不會管你到底是喜歡不喜歡。
稍早在忙完版型會議的工作後,打開Facebook隨意瀏覽,意外被提醒到一則正好在10年前,5月5號的貼文。
*
2015年,21歲,在大三即將要升大四的下學期,我還沒延畢,但頂著前一年被三二的壓力。已經開始遊走在大量選課,瘋狂補學分的地獄中。
早就忘記再年輕一些的自己在想什麽,為了配合午後時有時無的棒球場工作,當時還找了一份在麥當勞的大夜班,工作時間是從晚上十點到清晨兩點。
而作為一個社會化不夠完全的人類,雖然一個月至多領個七千塊,但因為有夜間加成的“福利”,還是常常感到喜樂,於是這樣奇怪的過程也持續了將近兩年。
記得自己也是從那時開始敲鍵盤,電腦終於找到打楓之谷以外的其他樂趣。
2015年5月5號。在開始認真砌文字牆的一個月後,我在社群上發了篇小説。內容大意是有個啃仙人掌的女人,因為生物鹼而產生幻覺,發生各種奇妙意外,像這樣的故事。
故事很怪,怪得很好笑,不過令自己驚訝的倒不是故事內容,是在留言區和朋友的閒聊。
清晨3點,下班後的我在留言區向朋友抱怨自己因為麥當勞水塔壞掉,洗碗洗到手爛的事。
霹哩啪啦,好一陣子的東拉西扯後。
“去出版社工作啊!”朋友這麼說。
“對欸,還有這條路!”
聽到這話的當下,心中對這想法甚感興奮,甚至直接尊稱對方為提燈引路的一燈大師。
只是聊歸聊,事後也沒有認真去實踐,新的兼職,實習,那都還是在同溫層外面的事。甚至後來的那個暑假,我還跑去徒步環島,過後也就這麼忘了這個想法。
一直到10年後的今天,我真的在出版社工作了。只是現實的出書環境因著各樣新媒體興起,Podcast、電子書、短影音,以速食為導向的生態,早已沒有當年榮景。
也沒想到,斷斷續續敲了10年鍵盤,沒有變成人中之龍,變得突出的只有身上的椎間盤。
上週六下午,因著空閒,我倒出在清明連假期間買的拼圖碎片,邊打開電腦裡的Podcast,聽著miula,聽著呱吉、采翎,聽著川普關稅戰的底層邏輯,meta官司,和各式各業的垃圾新聞。
沒有睡覺,花了整整24個小時,一邊把拼圖完成。
拚完拼圖的星期日下午,我睡了個簡單的午覺,起床後餓得不行,於是出門到牛魔王吃了個晚餐。
回到家,洗完澡,再翻開下一本書讀。

好久以前,在即將離開同溫層前,曾捫心自問,將來會遇到最害怕的情況是什麼?
我想想,身邊所珍視的人都不在了,得獨來獨往,這是最害怕的。
最害怕,也不過就現在這樣。
轉到大公司後,閒聊的日常成為奢求,上下班打招呼也變成一種刻意為之;也是在這一切孤獨都成為常態後,我才突然發現,原來本來就沒有人有義務得接住自己的情緒。不管是伴侶、家人或朋友。
即使這些在生理上尋求餵養,心理上尋求澆灌的過程看起來都是如此理所當然。背後也往往是充滿掙扎與矛盾的。
再下個十年自己會在做什麽。徒步環島的散文寫完了沒?楓之谷的劇本生出來了沒?幾年前在澳洲經歷寫成的小說修好了嗎?那些奇思妙想的內容付諸實現了沒?
又或,嘗試經營的社群有所起色
了?
希望不管如何,還是希望能繼續顛沛流離地走在這條路上。有人陪很好,沒人陪,也希望已經你找到調適的方法了。
順心而為吧。
「如果是勇者欣梅爾的話,一定也會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