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誌記錄思考】
<君不見>:
「歹戲拖棚」是考驗演員熱情的時候,沒耐心就可能「不錄了」,直接下班。一開始大家可能還勉強撐得住,覺得只是暫時的過渡期,等劇情緊湊一點、節奏抓對了,氣氛就會回來。
但隨著劇情推演,事情根本沒有轉機,每天重複差不多的場景、差不多的情緒,就像一艘沉入海底的船,既看不到風景,也找不到方向。
到最後,連原本的熱情都被消磨殆盡,只有下班才是解脫,繼續拍只是折磨,演員不想演,也沒觀眾要看,不如收工比較實在。
再者,就是開始質疑編劇和導演,認為他們能力不足,才導致劇情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
一有倦怠感,矛頭很自然就會轉向創作者。
演員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故事還是乏善可陳,自然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創作者已江郎才盡。
有時候不是故意要怪人,只是內心真的累了,也想找個出口發洩。看著劇本,翻了幾十頁,還是差不多的對話,情境也就那些,耐性被消磨也是很正常。
大家心裡都有話,但有時基於顧慮不敢說,怕一講大家就鬧翻,所以情緒只能堆在心裡,越堆越多。
<大現場>:
現在大家喜歡看短影音,看一部影片不用多久,而且手機拿起來就能看,不好看就滑掉,輕鬆又愉快。
這種觀看習慣很直接,沒有什麼負擔,也不用投入太多。一部影片最短可能幾秒鐘,大家笑一下、看完就好,不需要記住什麼劇情,也不用在意故事走到哪裡。
這樣其實會造成一些問題。
過去的影片風格,漸漸不適用於現在了,觀眾給的時間越來越短,所以出片率必須高,還要能抓住觀眾胃口,否則很快就被淘汰。
節奏拍得太慢怕被滑掉,拍得太快又怕沒內容,變成一場你追我趕的比賽,深怕被觀眾遺忘。
求好又求快,耐心蕩然無存,當下沒得到反饋,就認為失敗了。
尤其是創作類型的工作,作品才剛發出去,一天內沒有讚、沒有留言,就覺得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沒人喜歡。
以前的人做事是半年一年在看成果,同時也講究作品的品質,必須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容。
如今卻變成幾小時內看數字,不管是影片、文章、表演,都活在一種即時反應的框架裡,只要沒有回應,就被當作失敗收場。
那種壓力不是誰逼的,而是整個環境變成這樣。
<大體悟>:
從長計議變成拖延的藉口,效率至上導致耐心被犧牲。
以往「從長計議」代表思緒緊密,是負責任的態度,現在卻變成「還沒開始」的合理化方式。
很多人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敢開始,怕開始就馬上被否定,還沒完全開始,就得面對失敗。
因此,嘴上說要規劃,其實只是想躲起來喘口氣。
我們被「效率」逼得太緊,讓「效率」變成壓力的代名詞。
什麼都要快,連慢下來思考都變得像偷懶,結果做出來的東西只是趕出來的,沒有溫度也沒有內涵。
現今大家對「慢」的容忍度真的越來越低,不管是創作、談感情,或是做決定,大家都習慣了要快、要結果、要成績。
可是有些東西本來就是要花時間的,不是用催趕的,就可以馬上有完善的結果。寫劇本需要推敲,拍戲需要磨合,人的心情也需要調整。
只是現在很少人願意等,大家都急著往前衝,不太願意停下來注意過程。
這已然變成一種習慣,誰都想要效率,誰都怕被落下,只是這樣一路拚下來,卻可能早就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開始。
耐心這東西現在變得很稀有,畢竟世界的節奏變得太快,連喘口氣都深怕自己掉隊。
但,如果什麼事都要立刻看到效果,那很多本來會慢慢變好的事,就可能因為求好心切,而失去展露頭角的機會了。
<大總結>:
歹戲雖然拖棚,但有時候只是劇情仍在鋪陳,還沒演到那一場精彩的戲。能不能演下去,靠的不是節奏夠不夠快,而是有沒有人還願意陪著繼續演。
不是要故意慢,只是有些戲,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