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高股息ETF成為許多投資人眼中的理財寵兒。穩定的配息、看似優渥的報酬率,讓不少人相信,只要持有這類產品,就能「躺著領錢」。
但這樣的想法真的正確嗎?其實,高股息ETF背後藏有不少容易被忽略的迷思。
首先,我們要了解,「高股息」並不代表「高報酬」。很多ETF選股策略是依據過去的股息紀錄來挑選股票,但這些公司是否還能持續穩定配息?如果一家企業的成長性下滑,只靠高配息來吸引投資人,長期來看,股價下跌的風險反而會侵蝕掉原本的收益。
再來,配息本質上並不是額外的「獎金」。ETF在發放股息後,其淨值會隨之減少,等於是把你帳面上的一部分資產換成現金發還給你。這種「左手換右手」的現象,讓許多投資人產生錯覺,誤以為配息就是賺錢,其實實質資產並未增加。
高股息ETF往往集中投資於特定產業,例如金融、電信,或是近年火熱的電子類股。這樣的產業偏重,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亮眼表現,卻也降低了整體投資組合的分散度與抗風險能力。一旦這些產業因景氣反轉而表現不佳,ETF的表現勢必受到連帶衝擊,與投資人原本所期待的「穩定收益」恐怕會出現明顯落差。
結論
高股息ETF並非萬靈丹。它適合部分追求現金流的投資人,但若不考量資產配置與整體風險,可能得不償失。面對市場的誘惑,投資人更應冷靜評估,選擇真正符合自身財務目標的策略,才能在波動中站穩腳步、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