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Rögnvald Kali Kolsson),原名為卡利‧卡洛松,大約在1100年出生於挪威王國,父親卡洛‧卡利松(Kolr Kalisson)是一名倫德曼[1],母親貢希爾‧厄蘭德斯達特(Gunnhildr Erlendsdottir)則是奧克尼伯爵馬格努斯‧厄蘭德松(Magnus Erlendsson)的姐妹,也因為有這層關係,卡利‧卡洛松才有權提出繼承奧克尼伯爵之位。卡利‧卡洛松在挪威王國的阿格德長大成人,並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詩人。15歲時,卡利‧卡洛松前往英格蘭商貿旅行,並在那裡結識王位覬覦者哈拉爾四世‧吉勒(Harald IV Gille),從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此後,卡利‧卡洛松在卑爾根與特隆赫姆居住了幾年,每當夏季便出外行商,冬季則返家休養。
1129年,卡利‧卡洛松獲得挪威國王「十字軍戰士」西古德一世(Sigurd I Jorsalfar)的任命其為伯爵,使之統治奧克尼群島與昔德蘭群島的一半土地。成為奧克尼與昔德蘭伯爵後,卡利‧卡洛松便以「羅涅瓦爾德」為名。之所以改名,一說是認為羅涅瓦爾德會給他帶來好運;另一說則認為卡利‧卡洛松是應其母親貢希爾‧厄蘭德斯達特的要求,繼承奧克尼伯爵家族使用的「羅涅瓦爾德」之名,以紀念最偉大的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布魯薩松(Rögnvald Brusason)。然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雖然獲封奧克尼伯爵,但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卻遭到同樣擔任奧克尼伯爵的遠房表哥帕爾‧哈康松(Pål Håkonsson)排擠。奧克尼伯爵帕爾‧哈康松拒絕與之分享對奧克尼群島的統治,因此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只好繼續留在挪威國內。

隨著哈拉爾四世‧吉勒成為挪威王國唯一的國王之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於1135年被挪威國王哈拉爾四世‧吉勒再次封為奧克尼伯爵,於是他隨即便試圖取得對奧克尼群島的控制權。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為此與在薩瑟蘭與凱瑟尼斯家族勢力龐大的凱瑟尼斯伯爵家族結盟。凱瑟尼斯伯爵莫丹(Moddan)之女弗拉科克‧莫丹多蒂爾(Frankokk Moddandottir)於是派遣軍隊支援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但這支援軍還是遭到帕爾‧哈康松擊敗。隨後帕爾‧哈康松率軍向北航行至昔德蘭群島,對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所部發起夜襲,迫使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退回挪威。1136年秋季,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重新整備後,再次向奧克尼群島航行。由於事前作過不少工夫,因此有不少人在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抵達之時,便立即向他投降。當地貴族為免戰禍,因此請求奧克尼主教「長者」維爾赫姆(Vilhelm den gamle)出面調解。在奧克尼主教「長者」維爾赫姆介入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與帕爾‧哈康松達成短暫的停火協議。不過沒過多久,帕爾‧哈康松便遭到斯韋恩‧阿斯萊法松(Sveinn Ásleifarson)俘獲,並於隨後將他移交給阿索爾伯爵馬塔德(Matad)看管,此後帕爾‧哈康松便不知所終。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則獨自統治奧克尼伯國。
1137年起,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開始在奧克尼伯國首府柯克沃爾興建大教堂以紀念叔叔奧克尼伯爵馬格努斯‧厄蘭德松。經過兩年獨自統治,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同意讓帕爾‧哈康松的外甥,阿索爾伯爵馬塔德之子哈拉爾‧麥達松(Harald Maddadsson)成為其共治伯爵,但因為此時哈拉爾‧麥達松年僅5歲,因此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便同意成為他的監護人,負責照養哈拉爾‧麥達松。
1151-1155年間,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與挪威國王「駝背」英格一世(Inge I Krokrygg)、奧克尼主教「長者」維爾赫姆、厄林‧奧姆松(Erling Skakke)、愛因德‧恩格(Eindride Unge)等人一起參與十字軍運動。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一行人分乘15艘船離開奧克尼群島。艦隊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後,愛因德‧恩格率領6艘船直奔耶路撒冷,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則前往納博訥參與防衛。之後他們才轉往耶路撒冷,完成朝聖之旅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一行人取道君士坦丁堡返國。在經過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受到東羅馬帝國皇帝與瓦蘭吉亞衛隊的接待,之後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便取海路航行到普利亞,再換乘馬匹前往羅馬,最後於1153年聖誕節返回奧克尼伯國。
正當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不在奧克蘭伯國時,國內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化。先是當弗拉科克‧莫丹多蒂爾的兄弟瑟索伯爵奧塔爾‧莫丹松(Ottar Moddansson)去世後,蘇格蘭國王大衛一世(David I)將凱瑟尼斯伯爵領的半數分賜給哈拉爾‧麥達松的表兄厄蘭德‧哈拉爾松(Erlend Haraldsson)。奧克尼伯爵哈拉爾‧麥達松與厄蘭德‧哈拉爾松、斯韋恩‧阿斯萊法松很快就發生權力之爭。後來奧克尼伯爵哈拉爾‧麥達松遭到排擠。待到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返國後,他試圖就此加以調解,但最終卻導致他與厄蘭德‧哈拉爾松決裂。
一段時間後,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前往薩瑟蘭將女兒英格麗(Ingerid)嫁給埃里克‧斯塔格布雷(Eirik Stagbrell)。當他從薩瑟蘭返家的路上,奧克尼伯爵哈拉爾‧麥達松率部前來與他會合。不料卻發生意外,雙方人馬出於誤會打了起來,導致奧克尼伯爵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本人受傷,還損失了13名部屬。不過即使如此,他們雙方還是同意聯合起來反對凱瑟尼斯伯爵厄蘭德‧哈拉爾松與斯韋恩‧阿斯萊法松。1155年10月,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與哈拉爾‧麥達松的聯軍遭到厄蘭德‧哈拉爾松與斯韋恩‧阿斯萊法松痛擊,軍隊損失慘重,但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與哈拉爾‧麥達松幸運逃出生天。1156年12月21日,凱瑟尼斯伯爵厄蘭德‧哈拉爾松率領艦隊在達米西下錨。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與哈拉爾‧麥達松便趁著斯韋恩‧阿斯萊法松不在的機會,趁機摸到厄蘭德‧哈拉爾松身邊,將之殺害。
1158年8月20日,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按照慣例前往凱瑟尼斯,哈拉爾‧麥達松的養父兼顧問托比昂‧克拉克(Torbjørn Klerk)率部暗中埋伏在瑟索附近農場中。待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抵達時,他們便忽然現身,將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等人殺害。托比昂‧克拉克謀殺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後,便對外宣告奧克尼伯國自此恢復和平。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死後,奧克尼伯國便由哈拉爾‧麥達松獨自統治。
不久,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的遺體被運回柯克沃爾,並被安葬在他所營造的聖馬格努斯大教堂附近,不久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的墳墓與遺體上都開始出現奇蹟,於是在奧克尼主教比尼亞‧科爾本尼松(Bjarne Kolbeinsson)的倡議下,羅涅瓦爾德‧卡利‧卡洛松於1192年獲得教皇塞萊斯廷三世(Celestine III)封為聖人。
[1]倫德曼(Lendmann)是中古時代挪威王國的貴族頭銜,倫德曼的地位僅次於伯爵(雅爾)與國王。倫德曼通常有10-20名,他們對地方負有軍事與警察之責。這個頭銜在挪威國王「立法者」馬格努斯六世(Magnus VI Lagabøte)統治期間廢除,改授為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