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正優雅地幻想我的假期:從美國飛台灣,中途在日本小旅行三天,
早上散步在東京街頭、下午穿梭在神社和小巷、晚上吃一碗會讓人熱淚盈眶的拉麵,然後回旅館發呆當一顆開心的飯糰。
結果還沒發呆,訊息先跳出來了。
「欸欸欸~妳不是要去東京嗎?這個包現在打折耶!幫我看看好不好?」
一張圖殺來,小潔眼明手快。緊接著第二波:「對了對了,我媽超愛那個牌子的面膜~妳幫我帶個兩盒!還有日本藥妝、化妝水、精華液……回來我請妳吃飯!」
我盯著手機微微一笑,手指還沒開始打字,心裡的小劇場已經開演:
「這些我都不熟欸?要去哪買?萬一找不到怎麼辦?這包這麼大…我行李塞得下嗎?會超重嗎?要不要先Google搬運工收費?」
然後我回了什麼?
「好呀,我幫你看看!」
我到底哪來的勇氣,永遠在「拒絕」這堂課翹課。
隔天,一份 Excel 表格清單火速抵達,備註還寫:「應該不會太麻煩啦~反正妳順路。」
我拿著那張密密麻麻的代購表,看著自己訂的 行李限額,開始默默盤算:
「到底還剩幾公斤可以裝下朋友的期待?」
正當我坐在廚房餐桌前陷入代購沉思時,跟我比較熟的小真來電了我把整件事講完,她差點沒把茶噴出來:「妳也太老實太好說話了吧!妳就直接講啊~行李空間有限、怕弄壞、怕找不到,講了誰會生氣啊?」
我小聲說:「可是……我怕她們覺得我不夠意思……」
她白眼翻到東京塔:「哎喲!妳是把自己當主角在演溫馨倫理劇嗎?人家可能只是隨口問一下~結果妳自己內心演了八集。」
然後這位理性代表小真,話鋒一轉:「欸,如果方便的話,幫我帶個現在爆紅的 NY 起司餅乾~」
哈囉?妳剛不是還說別幫人帶東西的嗎?
但我居然,默默記下了。旅途中,我一邊在表參道迷路,一邊默背代購清單,心裡碎念:「拉麵還沒吃,包包還沒找,我到底是旅人還是快遞?」
我心裡那個溫柔又有點哀傷的聲音浮上來:
「我其實可以選擇說不,問題不是不能,是不敢。」
我以前一直以為,被需要=被喜歡,
現在才懂,真正舒服的關係,是「被理解」。
所以我鼓起勇氣,打了一段訊息給小潔:
「欸~這次行李真的有點緊,怕帶不動妳那個包,下次有看到再幫妳留意好嗎?怕弄壞也挺尷尬的。」
她秒回:「哈哈哈!沒關係啦~妳去玩開心最重要,我只是隨口問問而已!」
那一瞬間,我好像聽到心裡某個沉重的箱子,「咔」的一聲打開了。
原來,最累的不是行李,而是那些我從來沒說出口的「不好意思」。
那趟旅行,我只幫朋友帶了幾樣順手的小禮物。
但我居然,真的排了快半小時隊伍,買了小真指定的 NY 起司餅乾。
因為……我好像也喜歡看她收到餅乾時,笑得像高中女生一樣的臉。
難不成,小真才是我人生中的真愛?(喂)
【和諧關係的小練習】
• 被請求時,先問問自己:「我真心想幫嗎?」
• 如果答應了,就不碎念,做得開心點。
• 如果不想,就坦白婉拒,信任會比勉強更長久。
因為啊,當你的行李變輕了,心就能裝下更多風景。
當你可以好好說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反而更懂得珍惜你的「願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