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研究中,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泛指畫面中一切參與敘事與意義建構的視覺元素,包括但不限於鏡頭運動、構圖、色彩、光影、美術設計與物件象徵等。
視覺語言不僅形塑觀眾的感官經驗,
更在潛意識層面傳遞角色關係、情緒張力與社會隱喻。
(Bordwell & Thompson, 2008)
其中,鏡頭語言(camera language)則作為視覺語言的一部分,專指攝影機如何透過移動、角度、距離與節奏,主導觀者的視線與情感節奏,進而參與敘事與主題強化。
🧠 簡單一句話:鏡頭語言是視覺語言的一部分,但視覺語言不只限於鏡頭。一、鏡頭語言(Camera Language / Cinematography Language)
聚焦於「攝影機」的使用方式:
- 鏡頭運動(推、拉、搖、移)
- 鏡頭距離(特寫、中景、遠景)
- 鏡位(高角度、低角度、主觀視角)
- 景深、焦距、取景框架
📌鏡頭語言重點在於「怎麼拍」,它是導演與攝影指導控制觀眾觀看視角的手段。
二、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
更大範圍,包含「畫面中所有」視覺元素:
- 鏡頭語言本身。
- 美術設計:場景、道具、服裝。
- 色彩運用:色溫、飽和度、色彩對比。
- 光影配置:高對比、自然光、人造光。
- 視覺象徵與隱喻:雨、樓梯、窗戶、石頭。
- 視覺構圖與畫面節奏:剪接與視覺流動。
📌視覺語言是整個畫面傳遞「意義的總和」機制,它是電影敘事與情感的視覺表現總體策略。
三、範例:寄生上流

🎯結論
- 鏡頭語言是技術性的觀點,關注攝影機怎麼動、畫面怎麼組合。
- 視覺語言則是美學與敘事性的觀點,關注整體畫面怎麼說話、如何傳意義。
- 視覺語言包含鏡頭語言,但也遠超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