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KT Wang-avatar-img

Elizabeth KT Wang

8 位追蹤者

Elizabeth KT Wang

8 位追蹤者
🎬影視工作者 × 碩士生|打字的,是一顆在暗處發光的腦! 🧠 劇本腦 x 社會觀察家 x 媒體實戰派 平日研究戲劇結構與敘事語言,興趣是對電影說真話,偏愛從產業結構到草根情緒的雙向解剖,用Z世代的黑色幽默、再加一點不合時宜的文學情懷,把創作者或觀眾(TA)沒說出口的話寫進作品裡。
avatar-img
聰聰 is 廣電所の研究生
5會員
109內容數
Elizabeth KT Wang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研究生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香港賭片類型的爆紅,得先從 1989 年的《賭神》講起:王晶導演、周潤發與劉德華主演,硬是拍出一種「港版 007」的感覺。
Thumbnail
4/5賭俠
公共電視《零日攻擊》以影劇形式探討臺灣在戰爭陰影下的文化分裂,最終集「金紙」更聚焦民間信仰與去中國化政策間的矛盾,引發觀眾對國家認同和文化政策的深層反思。劇中呈現的信仰困境與文化錯亂,值得探討臺灣社會在國家認同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扯。
Thumbnail
3/5零日攻擊
邱銘-avatar-img
20 小時前
如果是使用ai 產製內容,請避免未查證就發文 原文: 二、第十集『金紙』台灣戰爭神話 vs. 民間神祇的來源 1️⃣單元簡介 背景:南投山邊小村落,看似遠離戰爭,村民只求溫飽。 錯誤: 1.金紙是第六集 2.南投要燒王船,應該只能在日月潭,影片背景應該是高雄或屏東
《賭聖》不僅是周星馳的成名作,更是香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探討《賭聖》的成功,從香港電影的歷史背景、劉鎮偉的導演風格、周星馳的喜劇表演,以及電影中庶民敘事等面向,分析其如何開創「無厘頭」喜劇潮流,並成為香港九〇年代的文化符碼。
Thumbnail
4/5賭聖
🎲無厘頭語言的起點,從90年代賭片看香港的階級文化與文化政治背景。
Thumbnail
4/5賭聖
含 AI 應用內容
#Netflix#影視理論#電影
蔡康永在《LA流浪記》中分享編劇老師的獨特教學理念:「世界上沒有人是快樂的」,本文從衝突理論、悲劇原則、三幕劇結構及觀眾認同機制探討原則邏輯,並點出其潛在的侷限性:創作者容易陷入負面敘事,難以書寫幸福或療癒的情節。文章提出反思,探討如何在創作中呈現真實且動人的快樂,而非僅僅依賴痛苦來引發觀眾共鳴。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影視理論#衝突#戲劇
本文探討榮格的原型角色理論如何應用於電影角色分析,並列舉12種常見原型角色及其在電影中的代表人物,例如英雄、導師、陰影等,說明這些原型角色如何豐富劇情並觸動觀眾情感。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影視理論#心理#神話
一場心理救贖的科幻冒險,一場關於信念與選擇的寓言故事。 2010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帶著他的腦洞與哲思,推出了讓影迷至今仍熱議不休的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一場心理救贖的科幻冒險、一場關於信念與選擇的寓言故事。
Thumbnail
5/5全面啟動
在華語商業片逐步邁向類型融合與技術革新的現在,《飛馳人生2》並非僅是續集票房的豪賭,而是一場針對「速度美學」與「技術哲學」的全方位實驗。
Thumbnail
4/5飛馳人生2
《變臉》(Face/Off, 1997)是吳宇森跨足好萊塢的重要作品之一,由約翰·屈伏塔與尼可拉斯·凱奇雙主演,展開一場身分互換、道德混亂與自我認同崩解的動作懸疑之旅。 這部電影不僅以高概念科幻設定吸引觀眾,更將吳宇森獨特的詩意動作美學與深層視覺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4/5變臉
本文探討網紅現象背後的表演性結構,結合高夫曼、Judith Butler、傅柯等社會學理論,分析網紅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表演維持人設、經營粉絲,並在鏡頭效應下創造出一種「演出自然」的弔詭現象。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影視理論#電影#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