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以寅月為歲首,因與傳說中夏朝以寅月建正相符,而被稱作夏曆。
中國歷代農民使用的曆法,其中每年有二十四節氣的設立,這種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以太陽為圓心,在圓周的三百六十度上分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30度。分割地球繞太陽的橢圓型週期的軌蹟計算出來的一種曆法,這種精確度在全世界古老民族的曆法來說,是非常偉大的發明,甚至比現在使用的陽曆還要精準。因為目前所使用的陽曆,我們無法了解太陽、月亮的相對位置,但是,從中國傳統曆法上可以直接確定太陽及月亮的位置。
因此夏曆不單止提供農民使用,也提供了天文學家及軍事家使用,可以了解潮夕狀態,甚至氣溫的變化,用來預測戰場上的勝敗機率,在今天農業科技已經那麼發達,如果沒有這個曆法,恐怕影響相當嚴重。中國農曆是陰陽合曆,既參考月亮的運行週期(朔望月,約29.5天),也參考地球繞太陽的運行週期(回歸年,約365.24天)。由於一年期間朔望月的天數比回歸年的天數少約11天,依此長年以後,農曆的月份和四季會產生錯位。為了使農曆的季節變化能大致符合陽曆,故需要設置閏月來調整時間差。透過閏月的設置,可以使農曆年的天數更接近回歸年的天數,避免季節錯亂,確保農曆新年不會在夏天到來。
閏月的設置並非隨意安插,而是根據二十四節氣,農曆的每個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例如正月有立春和雨水,立春是節氣,雨水是中氣。
閏月的規則就是沒有「中氣」的月份,被排定為閏月。
例如今年的農曆六月之後的那一個月,只有節氣「立秋」,而沒有中氣,就稱為「閏六月」。這即為「無中氣置閏」的規則。
2025年的農曆共有13個月,比正常的農曆年多出一個月,總天數約為384天(29.5*13=383.5 = 384),以便調整農曆和陽曆之間的時間差異,以符合季節的變化。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農曆閏月的具體安排,大約遵循「十九年七閏」的規律。約每 2.7年週期,會出現一個閏月。這是因為19個回歸年的總長度和235個朔望月的總長度非常接近,在19年的時間裡安插7個閏月,可以協調陰曆和陽曆的時間差。如下
19個回歸年的天數: 365.24*19 = 6939.56天
235個朔望月的天數: ((19*12)+7)*29.5=6932.5天
通過這種精密的計算規則,農曆才能保有其特性,又能與陽曆的季節變化保持相對應。
陰曆每一月份,配合24節氣,再配合天干,依序編排干支月如下

正月從立春開始,地支固定為寅
2025年陰曆月份可以參考如下:

閏六月之干支編排,同六月即 癸未
古人可以事前編列出百年期間的萬年曆書,供人們參考使用,真是工程浩大,預算精準,令人不得不讚嘆老祖宗的智慧與經驗。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