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總有看不完的展覽。從典藏古典畫作與雕塑的常設展,到呼應當代議題的現代藝術特展,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早已將鮮活的美和體驗融入日常生活中。於一次次更迭嶄新的主題,帶來碰撞的視覺刺激和思考盛宴。
這天造訪的展覽,擁有一個簡單明瞭的名稱——FLOWERS: Flora in Contemporary Art & Culture,位於西倫敦的Saatchi Gallery。不得不承認,最初吸引我前往的,是社群媒體上那間人氣爆棚、人人爭相拍照打卡的巨大乾燥花房。抱持著「打卡」和「來看看」的心情前往,我原以為一間花房就是展覽全貌,沒想到整棟美術館的展廳都圍繞著「花和現代藝術」展開,細細展示著上百件作品,意外地收穫滿懷,才得以寫下這篇心得。
藝術家們以不同的媒材與視角,重新詮釋這個平凡卻深厚的主題。從平面的畫作、立體的雕塑、到結合金屬機械的裝置,柔軟的花朵亦可用堅硬的機械展現力量。在此簡單分享我紀錄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
Anne von Freyburg 結合傳統工藝,創作出一朵朵繽紛吸睛的紡織花朵,繁複的刺繡於流蘇間若隱若現。視覺上,我被它交錯的色彩和結構抓住目光;理念上,它探討紡織工藝中女性歷史的價值,以及那份挑戰工藝於現代藝術階級的果敢,讓我不僅僅看到作品表象的美,更是透過它,看見了背後那位堅定的女性藝術家。

作為時尚科系的學生,我在下個展間中敏銳捕捉到擺放在一隅的伸展台,深感意外的同時也不禁驚喜:沒想到這場展覽也有服飾展品!墨藍色花紋壁紙前,四件由花朵點綴的禮服佇立——來自英國有龐克教母之稱的Vivienne Westwood。她將浪漫的花朵和反叛精神融合,前衛又絢麗的設計中,擁有一股張力和矛盾感。一向被視為端莊象徵的禮服,也能在衝突與融合之間,展現出迷人的趣味。

Philip Colbert 的〈Flower Study from the Lobsterland Museum〉是一系列油彩版畫中的其中之一,而這幅作品尤為巨大,高度佔據了展牆的三分之二!我特別喜歡畫作上帶有科技感的夢幻霓虹色調,讓我聯想到近年時尚圈席捲而來的 Y2K 美學。其作品並沒有深刻闡述的含義,而是簡單直白的呈現他對花朵之美的喜愛,並致敬了普普藝術代表人物Andy Warhol。然而這份平鋪直述卻直擊我的內心——我才意識到,自己在欣賞現代藝術時,總是習慣去解讀、尋找其背後的意涵。但其實,花朵自古便作為美的象徵存在於藝術之中,一件作品若能單純傳遞出美感,那就是它最真實的意義。

是的,單純傳遞美的作品無需理由,那麼愛花也是。
身為一個愛花的人,我曾思考過我為何會喜歡花;也曾無法向務實的男友解釋,這一抹稍縱即逝的色彩為何美好。他以為我愛的是節日儀式感,可當我路過街邊盛開的野花、室友買回鬱金香插在客廳的瓶子中、甚至走進這場展覽忍不住拍下所有作品時,我才意識到這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悅。

就像展覽說的:「花喚醒我們對生活美好的感知。」它早已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時尚、電影、音樂、文化⋯⋯無論是因為它鮮活而漂亮,還是它被賦予的意義與象徵。愛花的我們,在平凡的日子中,試著創造並探索更多美好——又何嘗不是一種在熱愛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