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洄瀾、後山、慢城,日治時的「陸上離島」、如今的「國旅天堂」。石雕博物館展出的〈花蓮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以七十年前溥心畬繪下的「花蓮八景」為引,召集十位出身花蓮的當代藝術家們,動用雙手、畫筆、甚至攝影機,進行後山的「故鄉考古」藝術創作。而我,也忍不住進行一場,專屬於花蓮的「記憶考古」...
Thumbnail
越夜,越美。燈紅、酒綠、舞池鎂光燈,這是終生難忘的歡暢時分。談什麼國家大事、說什麼個人理想,只顧著把悲傷、痛楚、憤怒,一杯一杯全部吞下肚去、再狂洩出洞。但我啊,說什麼都覺得夜店經驗,比不上羅智信「唯美」的轉譯。我想,我還是去美術館回味夜店,就好。
Thumbnail
你和我,都坐上了那艘名為「人」的船,飄蕩在生命之海上。燒焦鋼琴、行李箱之河、盤絲洞中的白紗...,塩田千春以纖維複合媒材裝置,窺視生之豐滿、死之絕美,一縷一絲都牽動著觀者塵封的靈魂。我呢,則是趁機打撈,自身對死亡的記憶、應對和體悟...
Thumbnail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Thumbnail
拜全球化所賜,我們早已習慣文明社會無塵無垢的微量生態,即使被硬塞進自由的細縫,仍主張著中產階級式的生活(看看疫情期間爆炸式成長的網購和國旅就知道了)。這是最要命的:難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就覆水難收了?不能喊卡嗎?怎麼喊卡?深入「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我看見被點亮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點蠟燭照明、摘野菜烹食、被蜜蜂叮就躺在床上「自我療癒」...。你以為是遊民或第三世界?其實這是一位「山人」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選擇隱居山林可以料想,但自體療癒卻難免讓人費解。這篇將繼續前往「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從我自身經驗探問「另類療法」的潛在價值。
Thumbnail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洄瀾、後山、慢城,日治時的「陸上離島」、如今的「國旅天堂」。石雕博物館展出的〈花蓮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以七十年前溥心畬繪下的「花蓮八景」為引,召集十位出身花蓮的當代藝術家們,動用雙手、畫筆、甚至攝影機,進行後山的「故鄉考古」藝術創作。而我,也忍不住進行一場,專屬於花蓮的「記憶考古」...
Thumbnail
越夜,越美。燈紅、酒綠、舞池鎂光燈,這是終生難忘的歡暢時分。談什麼國家大事、說什麼個人理想,只顧著把悲傷、痛楚、憤怒,一杯一杯全部吞下肚去、再狂洩出洞。但我啊,說什麼都覺得夜店經驗,比不上羅智信「唯美」的轉譯。我想,我還是去美術館回味夜店,就好。
Thumbnail
你和我,都坐上了那艘名為「人」的船,飄蕩在生命之海上。燒焦鋼琴、行李箱之河、盤絲洞中的白紗...,塩田千春以纖維複合媒材裝置,窺視生之豐滿、死之絕美,一縷一絲都牽動著觀者塵封的靈魂。我呢,則是趁機打撈,自身對死亡的記憶、應對和體悟...
Thumbnail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Thumbnail
拜全球化所賜,我們早已習慣文明社會無塵無垢的微量生態,即使被硬塞進自由的細縫,仍主張著中產階級式的生活(看看疫情期間爆炸式成長的網購和國旅就知道了)。這是最要命的:難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就覆水難收了?不能喊卡嗎?怎麼喊卡?深入「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我看見被點亮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點蠟燭照明、摘野菜烹食、被蜜蜂叮就躺在床上「自我療癒」...。你以為是遊民或第三世界?其實這是一位「山人」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選擇隱居山林可以料想,但自體療癒卻難免讓人費解。這篇將繼續前往「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從我自身經驗探問「另類療法」的潛在價值。
Thumbnail
地震,是電影的本名。在我心上,它也餘震不斷。那震央,實非人們爭相挖掘的豐富政治意涵,或者超譯出「以小幸的名字呼喊悠多」、「小幸和悠多的盛夏光年」那樣的男男禁戀,反倒是源自中文名裡,普通並且普世的「青春」二字。
Thumbnail
一部典型的奉氏電影,無誤。幽閉場域,蝕骨等級的黑色幽默,浮沉階級底層的主人翁,打勾打勾再打勾。《米奇17號》,架空於後地球時代,以交錯的時序鋪陳殖民星艦「消耗工」米奇遭遇的一連串荒謬事件,把領導者馬歇爾夫婦的冷血、體制的殘酷,毫無掩飾地攤開在觀者面前。但我想問,五年十年後,我們還會記得誰?
Thumbnail
這部問鼎奧斯卡的大片,輕輕一推,便將我推落前塵怒海,捲入那段權當「夾心主管」專門戶的往日時光。而這跨越聖、俗藩籬的異樣共感,我稱之為——「副手的詛咒」。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幾乎能篤定,阿莫多瓦的餘生都會如此浮誇下去了。紫衣黃裳、湖水青沙發與赤色綠色躺椅,以及燒在兩位影后面容上,烈火樣的紅唇、紅髮......,恍惚間,那把火燒暖雙瞳,烘乾我們將落未落的珠淚,也象徵性點燃了死神的衣角,令原著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中未竟的「死亡」,如一葉羽毛般失重飄升。
Thumbnail
無色彩、無劇情、無特效,整部片除了悠揚的琴音外,幾近無語。純粹,卻又略顯單調的設定,讓我入場前猛朝心上扎預防針:如果想睡,那就睡吧。可靈魂吶,畢竟是種難以預料也無從捉摸的流質物,自己都說不準,啥物啥人將與它的頻率共振。空音央為其父坂本龍一執導的《OPUS》,正是如此的奇作。
Thumbnail
稻浪鑠金,搖曳在巍峨的青山之間,披掛著黃紅袈裟的僧人,悠悠哉哉地扛把槍走過。違和的畫面,出自電影《不丹沒有槍》,導演巴沃邱寧多傑二度叩關奧斯卡之作。延續《不丹是教室》對不丹現代化的關注,巴沃轉而聚焦2008年大選前夕的模擬選舉,以「槍」、「陽具」套疊於看似無關的「民主」。
Thumbnail
平山,把自己活成了一枚陶皿。走出影廳,怪念頭突然閃現。《我的完美日常》,是一款飄著小津味的文・溫德斯音樂電影,緣起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 2020年發起的「東京公廁計畫」(Tokyo Toilet Project)。
Thumbnail
關注度居高不下的《小曉》,頂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光環,卻不免挑動了部分「過動症」專業人士與社群的敏感神經,質疑本片有污名化「過動兒」之嫌。可當我也嘗試像《蘿莉破壞王》,撕除有病沒病、過動不過動的分類標籤後,才發覺本片本質上,不僅是「病童」的故事,更可視為一個「非典型」孩子所經歷的困局、創傷與和解。
Thumbnail
宮崎駿無意藉由《蒼鷺與少年》,來破解任何外在的衝突和魔咒,也沒打算刻意締造另一次的票房奇蹟。這回,焦點全是自己。大膽出航,航向神似名畫《死亡之島》的心城地景,精密勾織,織就一篇,宮崎駿版的《奧德賽》冥界冒險。
Thumbnail
這是一道,同時塞滿泡菜、起司、白飯、千層麵,卻因情感入味而意外可口的「特有種」飯捲。看完《飯捲男孩乖乖睡》的感想,約略如是。繼《夢想之地》之後,韓裔加拿大導演沈明輔(Anthony Shim)再度以北美韓裔移民為題,深刻描繪素英和東賢這對母子在異國天空下的相處、衝突與和解。
Thumbnail
地震,是電影的本名。在我心上,它也餘震不斷。那震央,實非人們爭相挖掘的豐富政治意涵,或者超譯出「以小幸的名字呼喊悠多」、「小幸和悠多的盛夏光年」那樣的男男禁戀,反倒是源自中文名裡,普通並且普世的「青春」二字。
Thumbnail
一部典型的奉氏電影,無誤。幽閉場域,蝕骨等級的黑色幽默,浮沉階級底層的主人翁,打勾打勾再打勾。《米奇17號》,架空於後地球時代,以交錯的時序鋪陳殖民星艦「消耗工」米奇遭遇的一連串荒謬事件,把領導者馬歇爾夫婦的冷血、體制的殘酷,毫無掩飾地攤開在觀者面前。但我想問,五年十年後,我們還會記得誰?
Thumbnail
這部問鼎奧斯卡的大片,輕輕一推,便將我推落前塵怒海,捲入那段權當「夾心主管」專門戶的往日時光。而這跨越聖、俗藩籬的異樣共感,我稱之為——「副手的詛咒」。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幾乎能篤定,阿莫多瓦的餘生都會如此浮誇下去了。紫衣黃裳、湖水青沙發與赤色綠色躺椅,以及燒在兩位影后面容上,烈火樣的紅唇、紅髮......,恍惚間,那把火燒暖雙瞳,烘乾我們將落未落的珠淚,也象徵性點燃了死神的衣角,令原著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中未竟的「死亡」,如一葉羽毛般失重飄升。
Thumbnail
無色彩、無劇情、無特效,整部片除了悠揚的琴音外,幾近無語。純粹,卻又略顯單調的設定,讓我入場前猛朝心上扎預防針:如果想睡,那就睡吧。可靈魂吶,畢竟是種難以預料也無從捉摸的流質物,自己都說不準,啥物啥人將與它的頻率共振。空音央為其父坂本龍一執導的《OPUS》,正是如此的奇作。
Thumbnail
稻浪鑠金,搖曳在巍峨的青山之間,披掛著黃紅袈裟的僧人,悠悠哉哉地扛把槍走過。違和的畫面,出自電影《不丹沒有槍》,導演巴沃邱寧多傑二度叩關奧斯卡之作。延續《不丹是教室》對不丹現代化的關注,巴沃轉而聚焦2008年大選前夕的模擬選舉,以「槍」、「陽具」套疊於看似無關的「民主」。
Thumbnail
平山,把自己活成了一枚陶皿。走出影廳,怪念頭突然閃現。《我的完美日常》,是一款飄著小津味的文・溫德斯音樂電影,緣起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 2020年發起的「東京公廁計畫」(Tokyo Toilet Project)。
Thumbnail
關注度居高不下的《小曉》,頂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光環,卻不免挑動了部分「過動症」專業人士與社群的敏感神經,質疑本片有污名化「過動兒」之嫌。可當我也嘗試像《蘿莉破壞王》,撕除有病沒病、過動不過動的分類標籤後,才發覺本片本質上,不僅是「病童」的故事,更可視為一個「非典型」孩子所經歷的困局、創傷與和解。
Thumbnail
宮崎駿無意藉由《蒼鷺與少年》,來破解任何外在的衝突和魔咒,也沒打算刻意締造另一次的票房奇蹟。這回,焦點全是自己。大膽出航,航向神似名畫《死亡之島》的心城地景,精密勾織,織就一篇,宮崎駿版的《奧德賽》冥界冒險。
Thumbnail
這是一道,同時塞滿泡菜、起司、白飯、千層麵,卻因情感入味而意外可口的「特有種」飯捲。看完《飯捲男孩乖乖睡》的感想,約略如是。繼《夢想之地》之後,韓裔加拿大導演沈明輔(Anthony Shim)再度以北美韓裔移民為題,深刻描繪素英和東賢這對母子在異國天空下的相處、衝突與和解。
Thumbnail
圓滾滾的身軀,裹著深褐獸毛,與米白色肚腹形成明顯對比。不成比例的大頭上,鑲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還倒扣了一碗在地的鍋燒拉麵。若曾踏足須崎市的人,想必都目睹過這號奇獸——「心巧君」,四國須崎市的吉祥物水獺。怎麼回事,是作者筆歪還是樓歪,四國遍路寫成地方創生了嗎?當然不是。
Thumbnail
「你們去哪?藤井寺嗎?前面的橋不通喔!」身後一聲男人的呼喊,叫住了我們。但這話,自然並非中文,只懂日語皮毛的我,全憑當下的意會與事後拼湊。回想當時的我,雖認命地駝著沈重的行囊,但腦海中還回放著切幡寺觀音的婀娜與慈眉,一邊就著耳畔清風、旖旎風光,愉適地往下一間、第十一番藤井寺邁進。
Thumbnail
矮几上,鈔票一字排開,面額各異、圖樣有別,但上緣,清一色染上或多或少的深色水漬。這裏,是高知縣邊界處的民宿德增,樓下,晾著衣褲,而樓上房裡,則曬著我那疊滲雨的鈔票。
Thumbnail
外套、雨衣、健走鞋...,點開手機裡靜躺足月的四國遍路行李清單,前面這幾項實屬朝聖者的尋常標配,往下滑,當營帳、睡袋、營釘等字眼一一浮現,我的肩頸細胞們,瞬間緊繃,彷彿鼻腔都快聞得到,痠疼烙印在肉體裡的恐懼滋味。就這樣?還沒完呢。
Thumbnail
圓滾滾的身軀,裹著深褐獸毛,與米白色肚腹形成明顯對比。不成比例的大頭上,鑲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還倒扣了一碗在地的鍋燒拉麵。若曾踏足須崎市的人,想必都目睹過這號奇獸——「心巧君」,四國須崎市的吉祥物水獺。怎麼回事,是作者筆歪還是樓歪,四國遍路寫成地方創生了嗎?當然不是。
Thumbnail
「你們去哪?藤井寺嗎?前面的橋不通喔!」身後一聲男人的呼喊,叫住了我們。但這話,自然並非中文,只懂日語皮毛的我,全憑當下的意會與事後拼湊。回想當時的我,雖認命地駝著沈重的行囊,但腦海中還回放著切幡寺觀音的婀娜與慈眉,一邊就著耳畔清風、旖旎風光,愉適地往下一間、第十一番藤井寺邁進。
Thumbnail
矮几上,鈔票一字排開,面額各異、圖樣有別,但上緣,清一色染上或多或少的深色水漬。這裏,是高知縣邊界處的民宿德增,樓下,晾著衣褲,而樓上房裡,則曬著我那疊滲雨的鈔票。
Thumbnail
外套、雨衣、健走鞋...,點開手機裡靜躺足月的四國遍路行李清單,前面這幾項實屬朝聖者的尋常標配,往下滑,當營帳、睡袋、營釘等字眼一一浮現,我的肩頸細胞們,瞬間緊繃,彷彿鼻腔都快聞得到,痠疼烙印在肉體裡的恐懼滋味。就這樣?還沒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