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中鼎風暴」教我們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中鼎工程(CTCI)在財報裡爆出「196億元應收帳款踩雷」的消息時,市場一片譁然。這不只是「帳款收不回」這麼簡單,這背後牽扯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在跨國經營裡,內控機制到底有沒有做紮實?我們是不是太相信制度,而忽略了真正有效的管理與風險控管?

🧨 一張看不見的炸彈:196億元應收帳款

事情起源於中鼎旗下的美國子公司 CTCI Americas(CTCIA),三年前接下 BKRF 的再生能源工程案,本來是能源轉型大趨勢下的「夢幻案子」。結果沒想到 BKRF 的母公司 GCEH 在今年聲請破產重整,這下子,中鼎有將近 196 億元新台幣的應收帳款卡在那裡。

這筆帳突然變成可能收不回的「呆帳」,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炸就是 31 億元的損失,Q1 財報直接轉虧,每股虧損 1.52 元。投資人傻眼,董事長親上火線滅火,但燒掉的信任,短期內是很難補回來的。


🔍 公司內控怎麼沒擋下這一雷?

照理說,上市公司都應該有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特別是中鼎這種工程巨頭,怎麼會沒「預警」?

這裡暴露出幾個問題:

  1. 海外專案的風險控管薄弱
    當你把大量資金交給國外子公司操作,信賴是基本,但監控更是必須。如果只是每季回報報表,而不是即時動態掌握資金與進度,就會錯過預警的機會。
  2. 合約設計沒有防雷裝置
    如果當初合約裡就加上履約保證金、分期付款條件、或甚至要求銀行擔保,那現在至少不是一次吞下這麼大一筆壞帳。
  3. 內稽內控機制形同虛設?
    內稽單位有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有沒有將異常訊號即時向上通報?從目前看起來,似乎中間環節太過鬆散。

🧩 給中鼎,也給其他上市公司的三個提醒

這場風暴,不只是中鼎一家的教訓,很多台灣的上市公司都該回頭檢視:我們的內控真的夠力嗎?以下是三個實際建議:

1. 資訊系統不能只當會計工具

導入 ERP 只是第一步,關鍵在於**「即時掌握、集中監控」**。尤其在跨國營運時,資金流、進度、合約變更…應該都有數位化儀表板可以追蹤,而不是靠月底報表「補記帳」。

2. 內部稽核要敢說實話

內稽內控不能只是形式。必須直接對審計委員會報告,有發現異常就要有實權暫停流程。更重要的是,公司高層要願意聽,不要只想看漂亮的報告。

3. 合約不是法律人寫好就算數

合約不是裝飾品,不能只是簽個字、丟進抽屜。標準化合約條款、設定風險指標、建立合約管理系統(CMS),才是讓工程與財務兩端同步運作的基礎。


🧠 回頭看公司治理:制度真的有落實嗎?

台灣的公司治理制度不算差,獨立董事制度、資訊公開法規一應俱全,但問題是:這些制度真的有發揮作用嗎?

不少企業的獨立董事其實只是掛名,沒有實際監督能力或意願;重大財務風險、內控缺失,也常常只是輕描淡寫寫在財報註記裡,根本沒有人真正去問「為什麼發生?誰要負責?」

這次中鼎的教訓,是一個敲鐘:公司治理不該只是裝潢,而是要有實權、實責,才能在風險來臨前擋下第一波。


✅ 小結:制度再好,沒落實都白搭

中鼎踩雷這件事,說到底不是制度設計不好,而是執行層有破口。

如果這是一家幾千萬的中小企業,我們可能還會說資源不夠,但對一個年營收千億、標榜國際化的大公司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

對於台灣的投資人、上市公司、甚至主管機關來說,這不是單一公司的危機,而是整個「制度信任」的壓力測試。


📌 結語:面對跨國風險,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制度+落實+透明

這場風暴之後,希望中鼎撐得住,也希望更多上市公司醒得早。


如果你對台灣企業制度、公司治理、或跨國風險有興趣,也歡迎留言討論,你覺得這種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嗎?還是,誰踩雷都只是遲早的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耗材內幕誌
3會員
111內容數
📢 醫療耗材內幕誌 🔍 深入探索乳膠手套、口罩、血袋等醫療耗材產業,揭開供應鏈與市場內幕! 我們專注於 產業趨勢、供應鏈運作、商業模式、採購指南,幫助醫療從業者、企業採購、投資人發掘市場機會。
醫療耗材內幕誌的其他內容
2025/05/16
走進台灣大街小巷、便利商店、連鎖餐廳,抬頭望去,十之八九的監視器標示著熟悉卻陌生的品牌:TP-Link、Hikvision、Dahua,甚至連網路路由器都常見中國品牌主導。這一景象,不僅是消費習慣改變的結果,更揭示了一段台灣產業失落的歷史,以及國安風險被忽視的危機。 昔日榮光:台灣曾是全球網通設備
2025/05/16
走進台灣大街小巷、便利商店、連鎖餐廳,抬頭望去,十之八九的監視器標示著熟悉卻陌生的品牌:TP-Link、Hikvision、Dahua,甚至連網路路由器都常見中國品牌主導。這一景象,不僅是消費習慣改變的結果,更揭示了一段台灣產業失落的歷史,以及國安風險被忽視的危機。 昔日榮光:台灣曾是全球網通設備
2025/05/14
我從不輕易將「威權」或「法西斯」這類字眼貼在台灣的現況上。這不只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因為「極權的演化」總是從微小而模糊的跡象開始。 但最近這幾個月,無論是政治上的封鎖、行政的不透明、輿論被操控、制度被濫用,我開始覺得,某些我們原本以為只會出現在歷史課本裡的機制,正在悄悄複製。 而我最先想起的,不
2025/05/14
我從不輕易將「威權」或「法西斯」這類字眼貼在台灣的現況上。這不只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因為「極權的演化」總是從微小而模糊的跡象開始。 但最近這幾個月,無論是政治上的封鎖、行政的不透明、輿論被操控、制度被濫用,我開始覺得,某些我們原本以為只會出現在歷史課本裡的機制,正在悄悄複製。 而我最先想起的,不
2025/05/13
當全球注視台灣的晶片實力與戰略價值時,台灣社會卻悄悄進入一個矛盾的關口:一方面是國際高度關注,一方面是內部政治撕裂與治理信任危機日益嚴重。從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後,台灣形成難得的「三權不統一」局勢:總統、國會與地方權力互不隸屬,彷彿讓民主更具張力,卻也暴露制度設計與社會共識的斷裂處。 許多觀察
2025/05/13
當全球注視台灣的晶片實力與戰略價值時,台灣社會卻悄悄進入一個矛盾的關口:一方面是國際高度關注,一方面是內部政治撕裂與治理信任危機日益嚴重。從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後,台灣形成難得的「三權不統一」局勢:總統、國會與地方權力互不隸屬,彷彿讓民主更具張力,卻也暴露制度設計與社會共識的斷裂處。 許多觀察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