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大街小巷、便利商店、連鎖餐廳,抬頭望去,十之八九的監視器標示著熟悉卻陌生的品牌:TP-Link、Hikvision、Dahua,甚至連網路路由器都常見中國品牌主導。這一景象,不僅是消費習慣改變的結果,更揭示了一段台灣產業失落的歷史,以及國安風險被忽視的危機。
昔日榮光:台灣曾是全球網通設備的心臟地帶
你可能還記得:明泰、友訊(D-Link)、中磊、智邦、和碩旗下的網通子公司,曾經都是世界級品牌與代工大廠。從ADSL、Cable Modem,到無線分享器與早期監控系統,台灣憑藉技術與效率打下一片江山。尤其在2000年代初期,「MIT網通」一度等同於品質、穩定與信賴。然而,進入2010年之後,情勢悄悄改變。中國透過國家補貼與內需市場規模,讓TP-Link、華為、中興等品牌迅速崛起。從價格戰開始,逐步結合智慧家庭、生態系綁定與大數據佈局,中國品牌憑藉「低價+高規格」的策略,強勢攻入台灣市場。
價格決定命運,還是政策塑造未來?
台灣企業的困境,不只是競爭者的崛起,更是國內政策長期忽視科技基礎建設自主性所致。當TP-Link的路由器在Costco賣到不到千元、在Shopee上只要幾百塊時,台灣的中小品牌根本無力對抗。再加上國人對資安的重視度普遍不高,多數消費者與店家只看價格與外觀,不問數據存放在哪、遠端控制源自何方。
在這樣的環境下,D-Link近年營運連年虧損,股價低迷;中磊科技轉型困難,市占不斷流失;智邦則幾乎完全依賴海外OEM維生。 這些曾經的MIT之光,如今卻步履蹣跚、求生艱難。
資安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問題
中國製的監控設備並非單純的民用工具,而是潛在的資訊蒐集武器。許多監控品牌已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原因正是其產品疑似蒐集用戶資訊、與中共政府合作資料共享。在數位時代,資訊就是戰略資源,一個開著中國製攝影機與分享器的企業,就像打開大門邀請別人來「參觀你的內網」。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資安就是國安」。但遺憾的是,這句話在台灣多半只出現在公文或演講裡,卻缺乏具體行動與產業扶持政策的落實。國安不能只靠國防部,資安也不能只靠幾個駐點人員與宣導課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改變?
- 政府採購全面排除中國品牌網通與監控設備,比照美國「禁用中國製安防設備法案」,明確定義高風險設備。
- 建立資安認證體系與補助計畫,支持國產品牌取得國際級資安驗證,並協助行銷推廣。
- 中長期投資國內網通與安防業者研發,結合AI與資安技術,打造下一代MIT智慧設備。
- 教育大眾認識資安風險與數據主權問題,強化從使用者端的選擇意識。
- 推動地方政府優先採購國產品牌,帶動內需市場與信任鏈重建。
結語:保護資安,不只是愛台灣的口號
從TP-Link攻佔市場的速度,我們看見的是一場「價格優勢+政府扶持」的成功佈局;但從MIT網通企業的衰退,我們也看到產業沒有政策加持時,光靠技術與勤奮是撐不起整座防線的。
資安就是國安,不該再只是口號,而應該成為台灣下一個十年的國家級產業戰略核心。
如果我們今天不正視這個問題,明天就要用更大的代價來修補漏洞。是時候為MIT的未來爭一口氣,也是時候讓我們的資料與隱私,有一個站在自己這邊的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