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朋友聊投資,他滿臉興奮地跟我說:「我每個月定期定額買0050,十年後就能退休了!」聽完我只能苦笑。
別誤會,我不是說ETF不好。事實上,我自己投資組合中也有ETF,但我越來越懷疑那種「定期定額買ETF就高枕無憂」的想法。
我知道有人會說:「你不是常建議沒時間研究的人買ETF嗎?現在又說ETF有問題?」
這不矛盾。ETF是工具,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這工具。就像汽車,開得好能帶你到目的地,開不好可能讓你撞牆。
我的ETF投資醒悟 記得2020年嗎?我有個同事重押美國原油ETF(USO),篤定「石油跌這麼多一定會反彈」。結果呢?USO從20幾塊美金崩盤到剩2塊,他虧了八成多。 這事讓我開始重新思考ETF投資邏輯。原來買ETF不等於買實體資產,中間還有各種機制問題,像原油ETF必須定期轉倉,遇到流動性危機時價格會嚴重偏離基本面。這不只是個案。查了資料後發現,很多ETF都會在極端市況下出現追蹤誤差。2020年3月市場崩盤時,有些債券ETF甚至以九折價格交易,讓不少「穩健型」投資人措手不及。
大家都在做的事,真的對嗎? 網路上、IG股票KOL到處都是「ETF長期投資穩賺不賠」的口號。我以前也信。但仔細想想,這套邏輯有個根本矛盾: 如果市場中大多數資金都去買ETF而不做個股研究,那誰來決定個股合理價格? 數據顯示,被動型基金佔市場比例持續上升。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當指數基金持有成分股比例過高,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就會受損。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台股0056高息ETF熱潮,一堆人盲目追高,結果ETF大幅溢價,之後修正時套牢一片。 更讓我在意的是,雖然大家都說要「長期持有」ETF,但根據統計,ETF平均持有期從幾年前的3年多,縮短到現在還不到1年。 換句話說,大家嘴上說長期,實際卻是短線交易ETF,這完全違背了被動投資的初衷。
市場在變,策略不變?單純定期定額真的有效? 我身邊有位同事,從2018年開始每月定期定額科技股ETF,結果2021年開始大幅回檔,到現在仍在套牢中。 「我不是聽說長期下來一定會賺嗎?」他抱怨道。 問題在於,傳統的「買了就放著」策略假設市場永遠向上,忽略了經濟週期轉換會導致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的輪動效應。 就拿2021年來說,能源類ETF大漲,科技類ETF卻慘跌。如果你只固定買某一類ETF,完全沒考慮經濟環境變化,損失可能比想像中大得多。 我的投資轉型之路:從靜態All in變動態資產配置 經過這些觀察和慘痛經驗,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投資方法。 不是放棄ETF,而是更聰明地運用它。 我注意到不同類型的ETF在不同經濟環境下表現各異。比方說,在經濟擴張初期,小型股ETF表現往往優於大型股;而在經濟放緩期,防禦型產業ETF又會脫穎而出。 於是我設計了一套「彈性配置框架」: 1. 根據經濟指標評估當前週期階段 2. 觀察主要資金流向 3. 相應調整不同類型ETF的配置比例 4. 每季檢視並微調
舉例來說,去年初看到通膨見頂、央行即將轉鴿的跡象,我就大幅增加長期公債ETF配置,減少原物料ETF比重。結果果然公債ETF在之後幾個月大幅反彈。 智慧ETF投資的實戰心法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優化,我總結了幾點心得: 1. 別迷信單一ETF 許多人買了0050或VOO就以為萬事大吉。但單一指數無法代表整個市場,也無法適應所有經濟環境。建立多元ETF組合才是王道。 2. 留意宏觀變化 關注就業數據、PMI指數、央行動向等宏觀指標。這些往往是資金流向的風向球,能幫你提前調整配置。 3. 設定重新平衡機制 我現在採用「觸發式再平衡」而非固定時間再平衡。當某類資產漲幅或跌幅超過設定閾值,就進行調整,避免單一類別占比失衡。 4. 注意流動性風險 特別是小型ETF或新興市場ETF,在市場壓力下可能出現較大折溢價。我會優先選擇規模較大、成交活躍的ETF產品。 這套方法幫我在去年動盪的市場中不僅保住本金,還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最重要的是,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明顯降低,讓我能安心入睡。 有研究顯示,這種「靈活被動投資法」(Flexible Passive Investing)在長期可以比純粹的被動持有高出1-2%的年化報酬,同時夏普比率(風險調整後報酬)提升約0.2左右。 看似小數字,但10年、20年下來差距會非常驚人。1%的複利差距,20年後就是22%的總報酬差距。
給新手投資者的建議 如果你剛開始投資,我不是說要你完全放棄ETF定投。畢竟它確實有門檻低、省時間的優點。
但請別盲從「買了就不管」的教條。至少要: 1. 定期檢視你的ETF表現與基本面變化 2. 了解你持有的ETF具體成分與行業分布 3. 建立多元資產配置,不要押注單一領域 4. 在重大經濟轉折點保持靈活調整的空間
結語 華爾街有句老話:「墓地裡埋葬著最多的,是那些認為自己找到永恆致富公式的人。」 投資沒有萬靈丹,ETF再好也不例外。市場環境一直在變,投資策略也該與時俱進。 我不是要你天天盯盤、頻繁交易。相反,我鼓勵更有思考的被動投資——了解經濟環境、觀察資金流向,並做出相應的長期配置調整。 金融大師彼得·林奇說過:「知道你為什麼持有某檔股票,比持有它本身更重要。」同理,了解你為何持有某個ETF,遠比盲目定投更為關鍵。 投資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在這條路上,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持續學習的精神,或許比任何投資工具都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