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比特幣已在少數國家取得法定貨幣地位,但多數國家將其視為商品或資產;以太坊尚未被任何國家定位為法定貨幣,但在主要監管司法管轄區內被歸類為商品或衍生品;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法律正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多邊組織如 G20 及 IMF 強調風險管理且反對將加密貨幣普遍納入官方貨幣;未來其全面合法化需在監管框架、技術基礎及跨境協調方面取得突破。 ---
法定貨幣認可 薩爾瓦多:於 2021 年 9 月通過《比特幣法案》,成為全球首個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允許商家直接以 BTC 收付款,且公民可選擇以法幣或 BTC 進行稅務繳納。 中非共和國:2022 年 4 月成為第二個將比特幣納入法定貨幣的國家,但因基礎設施與政治因素,其應用遭遇困難與爭議。 以太坊(ETH):迄今尚無任何國家將 ETH 正式定位為法定貨幣,主要僅被視為加密資產供投資與交易使用。 商品/資產監管 美國:SEC 明確表示不將比特幣與以太坊視為證券,兩者均被歸類為「非證券」商品,並允許推出多檔比特幣與以太坊 ETF。 歐盟:自 2023 年 6 月起,MiCA(Markets in Crypto-Assets Regulation)為所有加密資產建立統一監管框架,將 BTC、ETH 均納入「加密資產」類別,要求發行者與交易所取得執照。 日本:正在修訂《金融商品交易法》,擬將加密資產(含 BTC、ETH)明確定義為金融商品以納入內線交易規範,並要求交易所遵守更高監管標準。 限制與禁止 中國大陸:自 2021 年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仍強力推動數位人民幣(e-CNY)作為官方數位貨幣。 其他國家與地區:印度與俄羅斯等國尚未承認加密貨幣為法定貨幣,但正考慮在嚴格監管框架下允許有限交易;部分中東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亦在研究監管政策。
--- 國際層面指導 G20 / FSB 進展 G20 成員國通過 IMF–FSB 加密資產政策實施路線圖,強調在打擊洗錢與保護投資者前提下,協調監管標準並防止跨境風險,並未支持加密貨幣成為官方貨幣。 IMF 立場 IMF 明確警告,不應將加密資產作為法定貨幣,以免對國家財政與貨幣主權造成風險;建議各國先完善監管、保障金融穩定後再考慮應用。 --- 技術與監管協調 若要在更多國家合法化,比特幣與以太坊需解決可擴展性、能源消耗及市場波動性等技術挑戰,同時配合跨國監管協調,以形成一致的資產分類與稅務標準。 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競合 隨著多國加速發行央行數位貨幣(e-CNY、FedNow、數位歐元等),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可能在支付領域面臨主權貨幣的政策競爭。 政策共識 未來若要大規模取得合法地位,需要全球主要經濟體在 AML/KYC、稅收、投資者保護等領域達成共識,並推動國際條約或標準(如 FATF 指引)的落地執行。 --- 結論 目前,比特幣已在極少數國家獲得法定貨幣地位,多數司法管轄區將 BTC、ETH 視為受監管的商品或金融資產;以太坊尚無任何國家將其作為官方貨幣。國際組織如 G20、IMF 強烈建議在完善監管與風險管理的基礎上進行應用,但並不支持全面採納為法定貨幣。未來若要實現更大範圍的合法地位,需在技術可行性、國際監管協調與政策一致性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