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不遠的街區裡,有兩家店面,掛著“修理皮鞋”的招牌。
第一家“修理皮鞋”緊鄰一家倒閉的戲院,原本是一家皮鞋店,店招仍高掛著,但擺設皮鞋的玻離櫥窗空空如也,蒙上塵埃,門口堆置數只盆栽,與消費市場及供應鏈斷裂後,主人的手工藝猶如風中殘燭,既存在,又不存在。
第二家“修理皮鞋”在一座社區菜市場外頭,開放的店面也是開放的工作室,佈滿各種修理皮件的工具,以及客人們的皮件。人來人往中,老闆爺爺會問候光顧或者不光顧的熟人,早晨的陽光打在老闆爺爺的臉上,也打亮了他的工作室店面。
同樣是數位時代無可取代的手工藝,卻在人們眼中形成不同的樣貌。或許,第一家“修理皮鞋”是自己的店面,愛做不做,無妨。第二家“修理皮鞋”還要繳納租金,不上緊發條,店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