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黑色幽默呈現人性與科技的陰暗面,《黑鏡》從2011年推出第一季後就吸引一大票死忠粉絲,儘管從被Netflix收編後開始出現「變質」的批評,認為風格不再那麼犀利,但還是一路出到第七季,並且持續在同樣的主題上,帶給觀眾新的刺激與觀點。除了貼合時事,新的一季的內容更出現過去從未出現的續集作品,甚至有評論認為Netflix成功為過去兩季的差評扳回了一點顏面。

不避諱性、挑戰道德的極限,還有對於各種加強版「電車難題」,這些已經可以說是《黑鏡》的「標準元素」,加上各種意想不到的反轉,讓這些通常只有一集長度的獨立故事,往往能夠在觀眾心中帶來深遠的影響。藉由充滿創意的手法,《黑鏡》更能夠帶領觀眾看見那些日常科技所存在的風險,以及它們將對人類生活、人性所帶來的衝擊。
從對於現代媒體與大眾識讀能力的批判、社群網站對於人類社交的影響、點閱率經濟的風險、看似無害的遊戲如何侵蝕人性,以及對「文明」、「進步」的反思,儘管是以「科技」為主軸,它同時也是《黑鏡》的語言,讓這部影集能夠觸及更多的層面,帶來更豐富的內容。「它是你在每面牆、每張桌子、每隻手掌間都能找到的東西:電視、顯示器、智慧型手機,一旦關閉螢幕,就像黑色的鏡子一樣,使人感到冷冽、畏懼。」《黑鏡》編劇曾經這樣解釋過影集的名稱由來,另一方面這些「鏡子」所反映的,還是正在看著它們的「人」。從第一季看到第七季,老實說確實有種「胃口已經被養大」的感覺,之後也沒有再感受過當時觀看第一季第一集所帶來的那種震撼;但這並不代表《黑鏡》變得不好看,尤其是最新一季關於近年來訂閱制的批判,想必也直擊許多觀眾內心對各種相關服務的不滿情緒,只是很難再有最初那種「開眼界」的感覺。第一次的「續集」嘗試,似乎也暗示著《黑鏡》團隊始終在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未來這面鏡子還會反映出怎樣的社會陰暗面,不論如何都還是值得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