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冷泉走讀(2025/5/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次紀錄關於走讀的整理和心得,想寫下來能讓自己能不那麼快就遺忘,因太久沒有寫作,還請多見諒~

ー前言

今天是第二次在蘇澳走讀,上個月才在蘇澳走讀過,但比較偏砲台山那邊附近的走讀(雖然也有在晉安宮介紹),今天的路線是關於蘇澳的冷泉與過往的生活軌跡。

越接近中午,蘇澳便下起雨,快到了集合時間仍在下著雨,領好了導覽機和耳機,在一旁等待著,順便聽了市集的開幕典禮,過了一會兒後,走讀正式開始。

顛覆想法

講師詢問大家知道除了蘇澳有冷泉以外,還有哪裡有冷泉?大家紛紛回答說義大利,結果講師和我們解說知不知道幾度算冷泉,蘇澳冷泉是22度,然後在定義上冷泉是要幾度我覺得也挺廣的,最初是因為溫泉法,溫泉要30度以上才算溫泉,反之30度以下就可以算冷泉,所以這樣看來,就不一定是要義大利才有冷泉,只要溫度有30度以下都可以算冷泉。我們常被一些常聽到的標語似的,又或者講了一陣子的事情,所去影響與流傳,也沒去多想和思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全世界唯二的冷泉當然是蘇澳和義大利,也讓我去反思可以去多加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是否有什麼不尋常之處。

老照片的那些故事

講師隨手帶著一本資料本,邊講解的同時也有給我們看一些過往的老照片,看到以前的冷泉公園原來有一條路,右邊接著有彈珠汽水工廠、旅館,盡頭有間教堂,感覺蠻新奇的,再接著是以前的人們在大井頭洗衣場刷洗著衣服,講師也敘述到過去如果想去花蓮,需要到蘇澳搭乘金馬號才能抵達,乘客會先到蘇澳住宿,帶動50年代蘇澳的經濟繁榮,除了旅宿業競爭外,想不到發展的也有洗衣業的,那些洗衣服的婦人,收取簡單幾十元,幫忙旅人洗衣服,為了養小孩,都不算什麼辛苦,如今的大井頭洗衣廠,走下去已沒水的流動,但仍能看到大排水道流水動著,第一次那麼近看著流水流動,有種對於過往歷史的感嘆,也期盼能透過社區的力量,讓更多想了解當地歷史的人可以與他們分享這段故事。

ー晉安宮的多重宇宙

走到晉安宮後,竟然廟公來為我們導覽廟宇,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雖然四月多也有來過晉安宮走讀,但那天沒有很認真去聽導覽,今天有再度複習之前的記憶外,也更去了解過往的故事,就像廟公提到神也分為香火鼎盛與比較沒鼎盛,還有獅子意外放錯邊,結果造就那條街只要是女性做生意,都很厲害那種,店面也會開很多間,這的確是我第一次聽到關於獅子放顛倒後還有這個事蹟。講師提到晉安宮其實放了很多不同時代的事物,像是原本日治神社的獅子與鐘、地上的鳳等等,都象徵著晉安宮存在許久的歷史過往中。

ー過往日常與現實層面

到了豆腐乳冷泉區,講師有提到為什麼會叫做豆腐乳,是因為隔壁的阿姨在以前是做豆腐的,所以也就叫做豆腐乳。他也拿出了之前的新聞,關於有當地居民在豆腐乳冷泉洗澡,碰巧被觀光客看到,觀光客就覺得奇怪或嚇到的反應,兩邊起了衝突,講師也詢問我們覺得居民在冷泉洗澡是可以的嗎?有些人說雖然沒辦法去理解或者一開始會覺得很怪,但這是他們過往在這裡生活的習慣,反而是觀光客因為不了解所以以現代的角度去批評。因為過往在阿里山冷泉那邊也有有人在那邊殺魚的新聞報導,當時的我看到這個新聞單純只會想說這人好奇怪,幹嘛在冷泉泡腳區那邊殺魚,但也沒去想過那可能是當地居民的過往習慣,也有人提到以前的人覺得需要弄髒的事情在外面做比較好,有時候就是個習慣,最終講師有提到如果居民過往習慣和觀光兩者能好好溝通與配合,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衝突發生。

ー心得

做為在蘇澳成長的在地人,當初看到有免費的走讀活動,為了想更了解在地歷史故事與文化,我立即報名,也輕鬆想說這些地方就是我生活的環境,應該就是我腦中想到那些歷史吧~結果聽完整場,只有滿滿對於過去蘇澳樣貌的好奇心,和如何留下這些故事以及復興那些歷史地點,讓更多有興趣的旅人可以來認識。蘇澳不只有單純表面我所想的那麼簡單,這也能套用在每個地方,每個地方都值得這樣透過深入走讀與歷史故事,去認識和傳承,瞭解過去必然重要,要讓過去能夠傳承到未來更是重要,我希望在未來能多參與走讀活動,並且也能為傳承在地歷史文化盡一份心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雲的日常
1會員
1內容數
飄蕩不定 走走停停 但願在人生中探索自我 找到自己所喜愛的事物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炎炎夏日躲在家中吹冷氣避暑,會讓新陳代謝愈來愈緩慢,於是來個反其道而行,走進陽光裡、走進深林暢快淋漓流汗去。 我們早上七點半從中和出發,走新北環快接重陽橋,行經仰德大道,車子先停在田尾湖附近的免費停車場,此行的目的地是絹絲瀑布。 走了一小段菁山路,看到路標才知道菁山吊橋正在維修中,若依現場地圖指
Thumbnail
炎炎夏日躲在家中吹冷氣避暑,會讓新陳代謝愈來愈緩慢,於是來個反其道而行,走進陽光裡、走進深林暢快淋漓流汗去。 我們早上七點半從中和出發,走新北環快接重陽橋,行經仰德大道,車子先停在田尾湖附近的免費停車場,此行的目的地是絹絲瀑布。 走了一小段菁山路,看到路標才知道菁山吊橋正在維修中,若依現場地圖指
Thumbnail
2024-0630 參加屏東的山麻雀保育工作坊 正文說好久沒去那瑪夏, 趁這個機會去走走, 所以報名參加 炙熱天氣....還好坐在車子裡冷氣幫忙降溫, 蠻舒服的,高速公路上拍一張清天白雲,心情蠻不錯的 不過心想大家車子再跑,冷氣再開, 不知道會讓周遭的溫度升高多少!!?? 途中路
Thumbnail
2024-0630 參加屏東的山麻雀保育工作坊 正文說好久沒去那瑪夏, 趁這個機會去走走, 所以報名參加 炙熱天氣....還好坐在車子裡冷氣幫忙降溫, 蠻舒服的,高速公路上拍一張清天白雲,心情蠻不錯的 不過心想大家車子再跑,冷氣再開, 不知道會讓周遭的溫度升高多少!!?? 途中路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20240526-27 經過一個星期的等待好不容易盼來週未休假可以出門走走,但不巧雨都下在週末,windy的預報又天天變動,登山計劃從最北排到最南,根本趕不上天氣的變化,於是決定躱到最南的恆春無論有雨無雨,隨遇而安的緃走吧! 11:20抵逹赤牛嶺鎮南宮(玉泉寺)停車場。(停車場旁有公用厠所)
Thumbnail
20240526-27 經過一個星期的等待好不容易盼來週未休假可以出門走走,但不巧雨都下在週末,windy的預報又天天變動,登山計劃從最北排到最南,根本趕不上天氣的變化,於是決定躱到最南的恆春無論有雨無雨,隨遇而安的緃走吧! 11:20抵逹赤牛嶺鎮南宮(玉泉寺)停車場。(停車場旁有公用厠所)
Thumbnail
在台灣要找一個小時就可以到的野溫,且有這麼多瀑布跟彩壁,真心沒比得過芽丁。最近台灣很多天災,已經很多地方不復存在,大自然景點尤其是峽谷地形,每次去都用最後一次的心情去敬畏,此次422出遊又有地震,很感謝主讓我平安回程,在峽谷裡沒有訊號也沒感受到地震,家人笑說他在廈門都感覺到了,我在宜蘭竟然毫無感覺。
Thumbnail
在台灣要找一個小時就可以到的野溫,且有這麼多瀑布跟彩壁,真心沒比得過芽丁。最近台灣很多天災,已經很多地方不復存在,大自然景點尤其是峽谷地形,每次去都用最後一次的心情去敬畏,此次422出遊又有地震,很感謝主讓我平安回程,在峽谷裡沒有訊號也沒感受到地震,家人笑說他在廈門都感覺到了,我在宜蘭竟然毫無感覺。
Thumbnail
池上-關山-瑞和-瑞源-鹿野(單向)小摺遊
Thumbnail
池上-關山-瑞和-瑞源-鹿野(單向)小摺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