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很喜歡一位創作者,叫做【真子日記】。
她是短影片起家的,視頻都很短,約3-5分鐘,主要講些男女相處分分合合的搞笑劇情,風格有點類似於早期的周星馳時代,就是那種常常臉歪嘴斜,演技比較浮誇的話劇社演技。
而我們一提到"話劇社演技"這個詞,就是帶有貶義。通常指的是表情不自然,太誇張,為了演而演的意思。(不一定難看,但普遍會認為演技不好)
那為什麼話劇社演技,表情都會比較浮誇呢?
對此,影星張澤有提出個很好的解釋——主要是「表演的尺寸」不同。
因為對於相聲、小品和話劇來說,表演的場地通常是在劇場的舞台上,或者是電視台的演播大廳,而這跟觀眾的距離比較遠,觀眾時常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所以演員需要放大音量,以及使用比較誇張的肢體語言,來向觀眾傳達自己的表演。
這就是為什麼你去現場觀賞一齣劇時,往往覺得很精采,但回到家拿著光盤,回看同一齣劇的演出時,你就會覺得演員好誇張的道理。
同樣的,電視台的晚會小品,導演通常也不會特別捕捉演員的面部特寫,因為那真的會嚇到觀眾。
而相對來說,電影和電視劇的表演平台是攝影機——如果是全景,那演員大可以像話劇社那樣盡量放開了演;而如果是中景,演員就要回歸生活化的表演尺寸;而如果是近景和特寫,則是要在生活化的基礎上再收一點力,讓表情更內斂點。
舉個例子,話劇中的吃驚,也許猛地站起來是合適的,但在電視或電影鏡頭裡,如果是近景,猛地站起來就"出畫"了,所以從技術面來講,影劇演員是為鏡頭服務的,演技要掌握在"鏡頭的方寸"之間,讓觀眾看得舒服。
另外,由於電視機、電腦和手機的螢幕很小,所以略有瑕疵或誇張,觀眾並不會太計較。不是觀眾不想計較,而是肉眼沒有那麼強的糾錯能力。但是,對於電影來說,電影是為螢幕服務的,演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電影的大畫布給放大,再加上觀影的環境是封閉的,黑暗的,沉浸感更強,於是電影裡的表演就要更為謹慎,要嚴格按照觀眾可以接受的尺寸進行。
那觀眾可以接受的尺寸是什麼呢?
是生活的尺寸,是真實。
你可以理解為,是你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正常表情"。(通常我們也會認為演員演出真實表情是演技好的表現)
由於影視劇全是近乎實景的拍攝,目的是引導觀眾沉浸在一場如夢境般的觀賞體驗,以盡可能真實的情緒感染觀眾,因此電視劇的表演尺度很小,盡量靠近生活,而電影,在表演的尺度中是最小的。
在電影裡表示吃驚,也許只要貶一下眼睛。
好,我們回到主題上
其實話劇社之所以需要誇張的表情動作,以及電影則需要內斂的演技,就是麥克盧漢講的「媒介即訊息」——媒介會影響訊息的表達方式——由於在tiktok等短影片上,手機螢幕小,觀眾是置身於手機之外,觀看那小屏幕裡的小世界,所以人物即使有誇張的表演痕跡,也影響不大。但對於電影這種沉浸的大屏幕環境來說,觀眾是全身心投入,那麼一旦人物有不合常理的表演痕跡,就會讓人出戲。
只能說,不同媒介適合不同的表演風格,沒有誰好誰壞。
但在今天,以Tiktok為首的短視頻時代下,也許話劇社演技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