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失重與無光的情緒黑洞裡,我們都曾感到孤獨、無力、被遺忘。
片山凉太的第二張專輯《what am i to you?》,正是他走出那個深淵後,遞出的音樂之書,寫給那些在關係中徬徨、在自我中拉扯、在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的人。繼〈一路以來〉獲得金馬、金曲肯定後,片山凉太選擇回到本質,減去裝飾,只留下最赤裸的聲音。四年來,他重新思索創作的意義、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從首張名片式的專輯《RYOTA 片山凉太》,走向更深層的內在探問。
《what am i to you?》從「我之於你是誰?」出發,它可能不會替你解開所有情緒的結,卻會陪你一起待在那個還沒找到出口的當下。

距離首張專輯時隔四年才推出《what am i to you?》,創作初期有受到什麼經歷觸發嗎?這段過程裡最大的心境變化是什麼?
大部分的創作是在疫情期間寫下的,當時我在想,發了第一張專輯後,如果有機會再推出一張專輯,我會怎麼重新介紹自己?隨著製作過程推進,我發現這張作品像是讓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吧,是一張我真正認同的格局。
相較之下,第一張專輯更像是名片,就讓大家認識「片山凉太」這個人;不過第二張更聚焦於我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回頭聽第一張,會覺得那時的我還帶著剛大學畢業的青澀;不過現在的自己更清楚知道想表達什麼。這張專輯在編曲與製作上也更一致、更聚焦,是目前為止最貼近我喜歡的樣貌。
《what am i to you?》作為一個從自我疑問出發的專輯,完成至今有找到答案嗎?
我覺得每次創作完成一首歌的時候,都像是一種抒發情緒,因為我其實不太擅長用文字去表達自己,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在歌詞、選題和編曲上,把我感受到的一切放進去。專輯發佈以後,其實像是一種解脫吧,像是找到了某種答案,不過我相信這些答案可能也是暫時的,未來創作新作品時還是會出現新的提問。

〈歸屬感〉是整張專輯中情緒非常直接濃烈的一首歌,是在什麼情緒狀態下寫出來的呢?
那時候其實有點迷茫吧!對於「歸屬感」這個詞,從小就一直覺得我人生好像找不到真正的歸屬感,不管是在語言、名字,還是在不同國家生活,這種感覺一直存在。寫這首歌的契機,是我參加了一個馬來西亞的實境節目,裡面有很多「第一次」的經驗,每次面對新的挑戰時,我就覺得自己好像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然後又開始懷疑,我真的知道「歸屬感」是什麼嗎?這樣的情緒就變成了這首歌的起點。
那有對什麼事情感覺到真正的歸屬感嗎?
我後來發現,每次創作完一首歌好像就會領悟到一些什麼,對我來說歸屬感其實一直都在音樂裡,國籍、語言、成長的地方,都不一定能讓我有歸屬的感覺,但只要有音樂,無論我人在什麼地方、處在什麼環境裡,我都覺得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

專輯的製作幾乎一手包辦,過程有遇到什麼困難嗎?還是其實非常順利?
我相信每張專輯應該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對我來說最難的,是重新回去錄音室的這個狀態吧,尤其第一首歌永遠是最難的,因為太久沒錄音了。寫 demo 時比較直覺、你不會太挑,可是一旦進到錄音室,你就會把全部的東西分析得很仔細,這時候就會發現原本的 demo 好像其實還不能用,要重新調整、重新面對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像是唱法或歌詞聽起來怪怪的,整個過程其實是蠻挑戰性的。前面的歌曲製作期都不太順利,因為我要努力去找回當初寫那首歌時的感覺和語言,我在做這張專輯的時候,我想要保留著⋯就是我不太喜歡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做作,好像在模仿誰、變成別人那樣,所以我盡量用很單純、真實、誠實的方式去表達每一首歌。

與鄭宜農、恐龍的皮合作時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嗎?怎麼會想找他們合作?
我的中文其實沒有很好,在馬來西亞我可以用英文、馬來文,可以摻著不同的語言溝通。那這次跟鄭宜農合作,每次要跟她溝通時我都會先用 ChatGPT 檢查我的句子,就是要 make sure,因為我怕她不明白我打出來的文字,我覺得這個過程還蠻有趣的,也讓我更加學會正規的 grammar 跟 sentences。
至於恐龍的皮,他們就跟我一樣有點怪,原本那首歌的編曲其實蠻無聊的,後來公司同事提到他認識恐龍的皮、要不要考慮合作?我當下突然就想到這首歌其實可以變得更有趣一點、編曲也可以比較好玩一些,像是在打電動的感覺,就這樣開啟了合作。

這次專輯的視覺設計也很獨特,能聊聊視覺概念的發想嗎?
其實我一開始就想到「鏡子」這個概念。我覺得人們展現出來的樣子永遠都是完美的,但實際上更像是一片玻璃,會被打碎、然後一片一片重新拼起來。所以一開始有這個概念之後,我找了馬來西亞的一個設計團隊 monologue,他們從這個想法延伸出藍色,覺得藍色會是整張專輯的主視覺色調。
有沒有最適合聆聽這張專輯的情境呢?
其實什麼情況都可以,每首歌的編排和情緒都有不一樣的氛圍。像我騎 youbike 的時候就比較喜歡聽快歌,走路就會聽自己寫的慢歌,就看你當下是什麼心情~

片山凉太平常算是一個念舊的人嗎?
算吧?我蠻喜歡回想以前的時光,會想念小學、中學的時候,也會想念以前的華語樂團,有很多很多啊。
(Q:特別喜歡的華語樂團?)草東沒有派對,還有 Hello Nico,他們現場真的很震撼!
最初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接觸音樂與創作?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馬來西亞大家都看港劇,從那裡聽到很多很好聽的主題曲,所以是從廣東話的音樂開始聽起的;然後是因為我常去一個電玩店,老闆會經常播陳奕迅的歌,也是從那裡學的髒話(?)至於創作是因為看到謝霆鋒,就覺得這個人,在主流樂壇彈電吉他很少見,所以當時候覺得很狂,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很多歌都是自己寫的,這讓我也很想學吉他、開始創作。

去年的專輯聽歌會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那時候專輯剛做完,要馬上整理每首歌要說什麼,我好像腦袋蠻空的,我覺得情緒上在製作和錄音過程中已經放在歌曲裡面了,所以當下講不太出話來。
有趣的就是在馬來西亞看到了非常非常多,我很久沒看到的一些歌迷朋友啊;然後在台灣的話,看到很多音樂圈的老師,也要謝謝他們,我還記得那一晚真的很冷又下雨,大家還是願意來,是蠻感動的。

平常除了音樂創作以外還有什麼興趣愛好嗎?
躺在床上陪我的貓、足球、黑膠。
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城市呢?
我很喜歡台北。因為每次來都有新的發現、新的衝擊、學到新的東西,而且我很喜歡在街上走路,這邊有四季,馬來西亞不是下雨就是很熱,所以我蠻享受台北的氣候變化。而且聽台灣音樂作品時,就發現我是可以感受到,為什麼他們會寫出這樣子類型的音樂,是我寫不出來的東西,但我很享受這種感覺。像最近我蠻喜歡聽鄭宜農的新專輯與之前的作品,雖然我聽不懂台語,不過我是非常希望自己聽得懂、想要了解、知道歌詞在說什麼。

未來有什麼計畫或目標嗎?
接下來六月和脆樂團在馬來西亞的 PJPAC 有演出;接著也會投入一些電影配樂、戲劇主題曲的創作,應該會在今年或明年陸續發表,也會開始準備第三張專輯!
⋱⋰⋱⋰.ᐟ.ᐟ.ᐟ About Turn!報 .ᐟ.ᐟ.ᐟ ⋱⋰⋱⋰
Instagram:@turnbao_
Turn!電台:https://reurl.cc/yRRX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