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70)《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四之六)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四之六、正確的修行、應滅除「我想、人想、眾生想、壽者想」嗎?(續)

前節言及:

證悟的境界可表為〇。

尺標「四、三、二、一、假〇」等刻度,各表身心的不同階段,所呈現之境界、稱為「相」。

今,再增添六大 (地、水、火、風、空、時)、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對應尺標,則有:

「六」表六大的相,「五」表六塵的相,「四」表六根的相,「三」表前六識的相,「二」表第七末那識的相,「一」表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假〇」表第九菴摩羅識的相。

借用《大乘起信論》由「不覺」、至「始覺」之邏輯,可將圓周上、由六點、沿順時針方向朝十二點、再朝六點行進之全圓,切分為十二節點,此即:

「假〇」(六點鐘處)、「一」(七點鐘處)、「二」(八點鐘處)、「三」(九點鐘處)、「四」(十點鐘處)、「五」(十一點鐘處);

「六」(十二點鐘處)、「五」(一點鐘處)、「四」(二點鐘處)、「三」(三點鐘處)、「二」(四點鐘處)、「一」(五點鐘處)。

如黃道十二宮然。圓周上十二節點之運轉,為六點鐘處的外道本體「假〇」所推動。

《金剛經》於「實無滅度」之詮釋,非欲令修行者一一滅除各節點,以致心識的各階段、皆需沿順時針方向朝六點行進,亦非要駐足停留於六點鐘處的外道本體「假〇」,而是要穿透圓周、證入圓心的真正本體〇。

由〇 之視角以觀,「實無」圓周上各節點之運行,因彼皆已消融於「無餘涅槃」當中,此時,各節點依然存在、未被滅除,故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今,再將圓周、於五點與六點之交接處切開,並展直成為一橫列,其下更列一橫列,對應十二節點、分別填入「佛性」,則有:

假〇、一、二、三、四、五;六、五、四、三、二、一;

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佛性。

形式雖為線性進程,其內容仍然為圓周上的迴圈循環。

一旦修行者明瞭:每一心識狀態所立足之腳跟下、即是佛性,由佛性之視角以觀,「實無」由「不覺」、至「始覺」、乃至「究竟覺」之漸階,迴圈循環、實無由跳脫生死輪轉之圈圚,彼或可醒覺:於一切時、一切處、皆能窮源伺察心識狀態之究竟根源,一切想皆不必除,唯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及其相「假〇」,即能知見瀰滿虛空之佛性。

此合於《莊子》「環中」、及「兩行」之旨。

《莊子》齊物論、云:「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又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非指」、「非馬」者、即「非A」之由事物A 映射至本體界的當體洞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云:「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

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外道以為:滅除一切心識活動、即是涅槃,然,無餘涅槃實非由滅除我、人、眾生、壽命等想獲得,而是諸見之超越。

《大般涅槃經》卷三、壽命品第一之三、云:「譬如長者、多有諸牛,色雖種種、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但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搆已自食。

長者命終,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掠;賊得牛已,無有婦女,即自搆捋,得已而食。

爾時,群賊各相謂言:『彼大長者、畜養此牛,不期乳酪,但為醍醐;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為世間第一上味,我等無器,設使得乳、無安置處。』

復共相謂:『唯有皮囊、可以盛之。』雖有盛處,不知攢搖,漿猶難得,況復生酥?

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凡夫亦爾,雖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何以故?如來世尊入涅槃後,盜竊如來遺餘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諸賊、劫掠群牛。

諸凡夫人、雖復得是戒定智慧,無有方便、不能解說,以是義故,不能獲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脫;如彼群賊、不知方便、喪失醍醐。

亦如群賊、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爾,為解脫故,說我、眾生、壽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實亦不得解脫涅槃,如彼群賊、不得醍醐。」

上喻,乳、喻佛陀教法、亦喻眾生心識之狀態,水、喻錯誤理解、不明修行之正方便;蓋,真正醍醐、需由純乳提煉而得,豈是因錯知謬見之水、敗壞純乳,遂以為倒卻壞乳、使一切皆滅、即謂之是醍醐耶?

梵文中,否定前綴詞「a-」具超越意義,而非一般的「否定」;此於《金剛經》第三分之二層次回答、至為重要,指涉現象層面之超越、而非滅除,雖然,二者皆以「否定」名之。

笈多所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相當第十四分處、云:「最勝,彼,世尊!希有具足眾生有當,若,此經中說中,實想發生當。彼何所因?若此,世尊!實想;彼如是,非想,彼故,如來說實想、實想者。⋯

雖然,復次,時,世尊!不,彼等菩薩摩訶薩,我想轉當,不眾生想、不壽想、不人想轉當。

彼何所因?若彼,世尊!我想,彼如是,非想;若及如是眾生想、壽想、人想,彼如是,非想。

彼何所因?一切想遠離,此,佛、世尊。」

實想,即「實相般若」以其光明之照澍、將諸識轉捨成為「觀照般若」及「方便般若」;菩薩修行之方便,非應橫向滅除我想、純質想、命想、人想,而應縱向穿透諸想、超越心識作用之有無、躍入本體界的「轉識成智」之境。

由是,「究竟轉依」、由因至果、可分為:「破八、滅九、悟〇、還真」四層次言之:

一、「轉解」(vimocana-pravarteta) 第八阿賴耶識之羅籠繫縛;

二、「轉滅」(vināśa-pravarteta) 第九菴摩羅識之虛妄翳膜;

三、「轉得」(prāpti-parāvarteta) 實相般若之光明照澍;

四、「轉捨」(tyāga-parāvarteta) 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前六識、六根等粗重身,「而成」自真相識之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簡曰「轉捨而成」。

前二之「轉」、使用pravarteta,表現象層次之運轉、轉動;後二之「轉」、使用parāvarteta,表由現象層次跳耀至本體界之徹底轉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6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7
《金剛經》第三分的「一個陳述、二個回答」,其梵文原文及白話直譯、為:
Thumbnail
2025/05/27
《金剛經》第三分的「一個陳述、二個回答」,其梵文原文及白話直譯、為:
Thumbnail
2025/05/24
jiva 即命,或稱壽者,為有生命或壽命的個體。
Thumbnail
2025/05/24
jiva 即命,或稱壽者,為有生命或壽命的個體。
Thumbnail
2025/05/21
sattva 的第一個含義是眾生、有情,或稱含識,指一切具情感、心識作用、見聞覺知的生命體,
Thumbnail
2025/05/21
sattva 的第一個含義是眾生、有情,或稱含識,指一切具情感、心識作用、見聞覺知的生命體,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