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筆記《華語電影的歐洲票房(1)數據概覽》回顧了華語電影在歐洲市場的興衰歷程。本篇將詳細拆解一例個案:華語電影賣埠歐洲北美,究竟能夠收回幾多錢?
拆解歐洲市場收益
英國獨立電影製作人Marcus Markou曾詳細披露其執導的影片《Papadopoulos & Sons》(2013)收支明細。該片製作成本約82萬英鎊,在歐洲錄得77 990觀眾人次,發行規模跟近兩年大多數華語劇情片相若,因此具參考價值。
依照收益來源地區劃分:(1英鎊 ≈ 1.2欧元 ≈ 40.5新台幣 ≈ 10.6港幣 ≈ 9.7人民幣)👉英國 收益約£60,000:戲院票房14 706人次,片主自己發行,扣減發行開支後賺得£10,600;英國BBC電視播映權收入 £50,000
👉德國 收益約 £51,000:電影在德國(包括奧地利)錄得57000觀影人次,按照1/3票房估算,拆賬收入可超過£70000。但出品方是以「賣斷」形式 (Minimum Guarantee,MG) 向發行商出售戲院及DVD版權,僅取得合約收入£15,594。此外還有一筆德國及法國電視播映權收益 £36,072入賬 ("the German distributor did negotiate a TV deal in France and Germany",猜測為德法合營電視台Arte)。
👉希臘 約£12,000:從片名"Papadopoulos & Sons"不難看出,電影跟希臘有關,當地票房5 582人,此外還有TV和DVD發行,採用MG協議,出品方收入為£12,753。
👉全球VOD收益 £34,942 :主要來自 Netflix (UK and USA) £19,602 ,數字截止2015年。考慮到近年串流平台興起,如今該部分收入應該會有明顯增長,DVD收入則可能相應下降。
👉全球DVD發行收益 £9,374
考慮近年串流平台興起,收入增長潛力更大,相似發行規模電影,歐洲市場收益可能超過20萬英鎊。
《河邊的錯誤》歐美市場收益估計
有《Papadopoulos & Sons》收入明細作參考,我們就能對華語電影在歐美市場的收益做到大致有數。接下來以魏書鈞導演的陸產電影《河邊的錯誤/Only the River Flows》為例,對其賣埠收益作一估計。
根據網上資料,《河邊的錯誤》改編自余華中篇小說,製作成本約6000萬人民幣,由大陸近年炙手可熱的文藝片小生朱一龍主演,2023年入選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法國mk2公司為國際銷售代理,在歐洲13國錄得超過11萬觀影人次(數據來源),算得上是近年華語劇情片在歐洲發行成功之作。
電影於2024年在法國上映,捧場觀眾達67 062人次(超過同期上映的港產動作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後者為57 318人)。若以平均票價7歐元、拆賬比例1/3估算,發行商及片主分能得15萬歐元。TV播映權方面,電影並未找到如BBC般慷慨買家,但可能買給Canal+之類的法國電視台。根據觀察,大多數全法發行的外語片都會在戲院上映約10個月後被安排於Canal+付費電視頻道播出。假設播映權收入有4-5萬歐元,法國市場總收益將接近20萬歐元。但是,若片主以MG形式賣斷版權,實際收入可能低於估計數字,尤其是考慮到導演魏書鈞過去從未在法國取得票房成績。
《河邊的錯誤》也在歐洲其他12個國家上映,除英國、荷蘭和義大利外,大多數國家觀影人次都不足1000人。這些國家的發行商可能得到一定比例的政府補貼(例如根據宣傳發行費用、數字拷貝製作成本,政府按一定比例提供補貼,以支持當地電影發行業),但無論如何,發行商支付給片主的賣斷價格都不太可能超過電影在該地區的票房收入。 我們對除法國以外的每個國家版權收入以平均1萬歐元計,總收益12萬歐元。
該片在北美藝術戲院的發行規模極小,票房收入可以忽略不計,相信北美市場主要收入來自串流平台,如該片目前已上架著名影碟商標准收藏的線上串流平台The Criterion Channel,估計歐美串流版權收益不超過10萬歐元。再考慮其他零碎收入及國際賣片代理抽成,出品方能夠從歐美市場回收的資金,應該最多不超過50萬歐元,約合500萬人民幣。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即使在歐洲取得一定成功的華語電影,其絕對票房價值仍然不高。那麼,從商業角度,對於製作費高達六千萬人民幣的電影,歐洲市場回收四五百萬的意義何在呢?我將在下一篇筆記中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