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歐洲自助旅行,打算參觀藝術博物館,你心中是否有一件作品,是那種能「親眼見到」就改變你看法、甚至帶來思想啟蒙的存在?
對我來說,那就是《蒙娜麗莎》。
國中時,我曾對課本裡的《蒙娜麗莎》嗤之以鼻。青少年的我完全不懂,為什麼一個看起來有點浮腫、表情模糊的婦女肖像,竟然被奉為人類藝術的巔峰?我甚至還惡搞,在課本上的圖像畫了兩撇鬍子。
但多年後,我和主修藝術的妹妹一起去了法國羅浮宮。她在畫作前娓娓道來這幅畫背後的兩大爭議性議題時,我才真正意識到:這幅不過高77公分寬53公分的小幅油畫,為什麼曾在1911年被義大利工匠佩魯賈(Vincenzo Peruggia)偷走,兩年重回羅浮宮後名聲大噪,並且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之一。
↘️爭議一:畫中人到底是誰?
這幅畫的模特兒身份至今仍是藝術界爭論不休的謎團。最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她是佛羅倫斯商人喬宮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麗莎·喬宮多(Lisa Gherardini),也是《Gioconda》這個名字的由來。
但更迷人的是其他理論的可能性:
· 🔶有些人認為,模特兒可能是達文西的學徒兼傳聞中的伴侶——詹·賈科莫·卡普羅蒂(Gian Giacomo Caprotti),穿著女性服裝。這一理論源於對《蒙娜麗莎》和薩萊其他肖像的比較。
· 🔶 另一種理論提出,這幅畫可能是達文西的偽裝自畫像,基於《蒙娜麗莎》和一幅被認為是達文西自畫像的面部特徵比較。
· 🔶有些人推測,模特兒可能是達文西的母親,但目前沒有具體證據支持這一想法。
雖然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但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賦予這幅畫無限魅力。每位觀賞者都能投射自己的詮釋,這也是它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爭議二:羅浮宮展示的,真的是原作嗎?
根據羅浮宮官網,目前展出的是達文西於1503至1506年間所畫的真品,並自1797年起成為該館永久館藏。
然而,從達文西在世時起,就有無數學徒和藝術家臨摹與再創作這幅作品。像是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就收藏一幅極具學術價值的replica(複製品),是由達文西學生根據同樣的草稿、幾乎同步完成的。甚至有紅外線分析指出,那位學生也對畫作作出了個人詮釋。
世界各地也還藏有幾件知名的《蒙娜麗莎》版本,包括:
· ✅Prado Museum's version(普拉多博物館版本,西班牙馬德里):由達文西的一名學生在創作原版《蒙娜麗莎》時同時繪製。這幅畫的背景更加清晰,並經過修復,揭示了隱藏數百年的細節。
· ✅Gioconda Torlonia(托洛尼亞的喬宮多,義大利):一幅16世紀的複製版,現藏於義大利眾議院。一些學者甚至推測達文西可能曾參與部分創作。
· ✅Vatican Museums(梵蒂岡博物館):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同時代畫家與追隨者創作了各種《蒙娜麗莎》的臨摹作品。
· ✅Isleworth Mona Lisa(艾爾斯沃斯蒙娜麗莎):一幅充滿爭議的畫作,部分人認為它是《蒙娜麗莎》的早期版本,但其真實性仍有待商榷。
這些不同版本讓人開始反思:藝術的價值究竟在於「真品」的唯一性?還是在於它激起人們無限想像與討論的能量?
✅親臨現場的震撼體驗
當年我擠在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中間,透過防彈玻璃、在嚴密的氣候控制和監控系統保護下,凝視著這幅小小的畫作時,我終於明白了它的魅力所在。不是因為畫中人物的美貌,而是因為那份跨越五百年時光的神秘感,以及達文西筆下那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深度。
那一刻,我為自己年少時的無知感到羞愧,同時也為能夠親眼見證這件藝術瑰寶而感到無比幸運。
✅給每一位背包客的建議
所以,如果你正計劃前往巴黎,千萬不要錯過羅浮宮《蒙娜麗莎》。這不僅僅是一次藝術朝聖,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當你站在她面前,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神秘微笑時,你會明白為什麼她能夠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蒙娜麗莎》或許不會讓你當場感動落淚,但它可能會像對我一樣,悄悄在你心裡埋下「重新看待事物」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