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74)《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五之四)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五之四、「無住」而「生心」(續)

《六祖壇經》版本眾多,成立時間愈晚、段落增添愈多、情節發展愈離奇;此等版本、計有:

1.《曹溪大師別傳》(781):記述六祖惠能生平;原本於中國已佚失,流入日本之本、末署「貞元十九二月十九日畢、天台最澄封」,貞元十九年、當西元803;又,此本、有「我滅度七十年後、有東來菩薩」之懸記,故推、成書應於建中二年 (781);又,此本、未有如敦煌本、五祖命門人各造一偈之段,故推、成書應早於敦煌本。

2. 敦煌本 (780~800):《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乃考古學家A. Stein 於1907 年在敦煌、以低價向莫高窟守護人王圓籙購得之寫本。刻版印刷術始於唐初期,然不普及,唐中期時、手寫仍為文本製作主要方式,此可解釋何以偽經多出於唐中期以前。

3. 惠昕本 (一說787 丁卯、一說967 丁卯):《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原本於中國已佚失,日本保留四種抄本:真福寺本 (1012)、大乘寺本 (1116)、天寧寺本 (1116)、興聖寺本 (1153)。

4.《寶林傳》(801):《大唐雙峯山曹溪寶林傳》,記述禪宗諸祖法脈傳承。

5. 契嵩本 (1056):《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原本已佚失,由契嵩據「曹溪古本」(即《曹溪大師別傳》) 修訂而成。

6. 德異本 (1290):《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德異據契嵩本修訂而成。

7. 宗寶本 (129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宗寶據德異本修訂而成。

8. 曹溪原本 (165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為明清二代重刻之宗寶本。

相傳,某月落烏啼、三更半夜之晚,惠能遵照五祖弘忍之密示、悄悄潛入弘忍僧堂、聽彼講授《金剛經》,時,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誦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頓時、豁然大悟!於是,以一串「何期⋯」表明「以前不知、而現在終於知曉矣」之心境。

比對諸版本,可判定此事、乃出自後人杜撰。

《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石井本五十五、云:「⋯ 年廿二,東山禮拜忍大師。

忍大師謂曰:『汝是何處人也?何故禮拜我?擬欲求何物?』

能禪師答曰:『弟子從嶺南新山、故來頂禮,唯求作佛、更不求餘物。』

忍大師謂曰:『汝是嶺南獦獠,若為堪作佛?』

能禪師言:『獦獠佛性、與和尚佛性有何差別?』

忍大師深奇其言,更欲共語,為諸人在左右,遂發遣、令隨眾作務。

遂即為眾踏碓。經八箇月,忍大師於眾中尋覓,至碓上、見共語,見知真了見性。

遂至夜間、密喚來房內,三日三夜共語,了知證如來知見、更無疑滯;既付囑已,便謂曰:『汝緣在嶺南,即須急去!眾人知見、必是害汝。』⋯」

弘忍發遣惠能隨眾作務八個月後,至碓上、見共語時,已見知惠能真了見性;後喚至房內、不過為證明及付囑耳。

石井本記載諸祖傳承、皆依《金剛經》,為標與北宗依《楞伽經》傳法之別;舉《金剛經》一句,僅例示其義,非謂:真需聽受至該句、方能了悟也。

如:

慧可:時年四十,奉事達摩,經於九年,聞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言下證「如來實無有法、即佛菩提;離一切法、是名諸佛」。(五十一)

僧璨:奉事首末經六年,師依《金剛經》、說如來知見,言下便悟「受持讀誦此經、即為如來知見」。(五十一)

道信:年十三,奉事經九年,師依《金剛經》、說如來知見,言下便證「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五十二)

弘忍:年七歲,奉事經餘三十年,依《金剛經》、說如來知見,言下便證「最上乘法」、悟「寂滅」。(五十三)

惠能:奉事經八箇月,師依《金剛經》、說如來知見,言下便證「若此心有住、則為非住」。(五十四)

敦煌本、當「密喚來房內」一段、云:「

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發遣隨眾作務之後、至喚惠能堂內之前,⋯ 之一段,《神會語錄》所無,可推:弘忍命門人各造一偈之事,及後世流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之名偈,乃敦煌本偽加。

此本原有二偈,一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二者,「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第二偈、但將「身、心」互換、末添反謫之鄙義,眼界爾爾,故為其後版本所棄。

喚惠能堂內、聽受《金剛經》之事,《神會語錄》亦無。

「惠能一聞、言下便悟」,乃訛傳之始俑者;蓋,弘忍至碓上、見共語時,已見知彼真了見性,後喚至房內、不過為證明及付囑耳。已如前述。

真福寺本、除將「惠能」改為「某甲」第一人稱外,更於「喚惠能堂內」一段、蛇足偽添:「

五祖其夜三更、喚某甲至堂內,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某甲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某甲啟言:『和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無動無搖、能生萬法!』

五祖知悟本性,乃報某甲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

「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乃杜撰之始俑者;較之,敦煌本「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尚不致此蛇足之不類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在第十分,若需俟誦至此分、方能悟者,則惠能早是不唧𠺕也,豈不知,第四分已有「應無所住」之句,何以該時不能悟耶?

日僧祖芳於《曹溪大師別傳》跋云:「今《壇經》謂: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恰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

蒙謂:此乃六祖之下、鄙俚之徒、改竄造作之語;而加『恰至』二字,原其鄙意、即謂:親從其師、言下而悟,親得其法、乃紹六祖位也。殊不知:具無師智、自然智、自得、自悟,方堪傳受。

又云:『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其袈裟乃有神通、人之不能見歟?否則,但是踏襲『世尊於多子塔前、命迦葉以僧伽黎圍之』之語耳。

忠國師云:『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斯論盡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6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無住」之意,非橫向滅除認知現象、而是縱向殄滅心識作用之邊際、直下如桶底脱,
Thumbnail
2025/06/12
「無住」之意,非橫向滅除認知現象、而是縱向殄滅心識作用之邊際、直下如桶底脱,
Thumbnail
2025/06/07
於中文語境,「行、住、坐、臥」乃動作的四種基本樣態,
Thumbnail
2025/06/07
於中文語境,「行、住、坐、臥」乃動作的四種基本樣態,
Thumbnail
2025/06/04
《金剛經》於「實無滅度」之詮釋,非欲令修行者一一滅除圓周上各節點,以致心識的各種階段、皆需沿順時針方向朝六點行進,
Thumbnail
2025/06/04
《金剛經》於「實無滅度」之詮釋,非欲令修行者一一滅除圓周上各節點,以致心識的各種階段、皆需沿順時針方向朝六點行進,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