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重大發現!太陽系外的「沙粒天空」與初生行星揭開行星形成之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們仰望星空,總會不自覺地思考:地球是唯一的嗎?其他恆星周圍是否也存在著像我們這樣的行星系統?這些世界又是如何誕生的?

最近,NASA 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 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壯觀而神秘的場景:在距離地球 309 光年 處,一顆年輕的類太陽恆星 YSES-1 正在撫育它的兩顆「嬰兒行星」。其中一顆行星的大氣中充滿了矽酸鹽沙雲,彷彿整片天空都飄著細沙;另一顆則被原始物質盤環繞,未來可能誕生自己的衛星系統。

這項突破性發現刊登在《自然》期刊,不僅讓我們得以一窺行星形成的最早期階段,也為太陽系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線索。


一、直接成像僅佔 2%!韋伯成功捕捉「嬰兒行星」身影

自從 1990 年代第一顆系外行星被發現以來,天文學家已確認超過 5,900 顆 系外行星的存在。然而,這些絕大多數都是透過「行星凌日法」或「徑向速度法」間接偵測到的。

真正能被望遠鏡「直接拍攝」到的行星極為罕見,比例不到 2%,更別說是還處於「嬰兒時期」、尚未完全形成的行星系統。這次韋伯太空望遠鏡所觀測到的 YSES-1 系統,正是極其珍貴的「行星誕生實況直播」。


二、YSES-1 系統:一顆 1,670 萬歲的年輕恆星與它的兩個孩子

這個令人驚艷的行星系統圍繞著名為 YSES-1(又名 TYC 8998-760-1 或 2MASS J13251211-6456207)的恆星運行,位在我們銀河系的南天孔雀座方向。

  • 📅 恆星年齡僅 1,670 萬年,相比太陽的 45 億年,它還只是個「宇宙小學生」。
  • 🌟 屬於類太陽恆星,質量與溫度都與我們的太陽相近。
  • 👶 已經擁有兩顆氣態巨行星:YSES-1 b 與 YSES-1 c,正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這樣的配置讓科學家們雀躍不已,因為它幾乎就是「年輕版太陽系」的縮影。


三、YSES-1 b:未來的「衛星工廠」?

這顆被命名為 YSES-1 b 的行星,質量約為木星的 14 倍,與母星相距約 160 倍地球─太陽距離(簡稱 AU,天文單位)。

韋伯望遠鏡在它的大氣層中偵測到了:

  • 💧 水(H₂O)
  • 🌡️ 一氧化碳(CO)

除此之外,它的外圍還環繞著一個「原行星盤」——這是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盤狀結構,類似於太陽系早年孕育各大行星的環境。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盤面未來很可能會通過碰撞與累積,逐漸形成天然衛星。換句話說,YSES-1 b 可能正在走木星的老路,最終擁有屬於自己的「伽利略衛星群」。


四、YSES-1 c:天空飄著「沙」的奇異世界

比起它的兄弟,YSES-1 c 則展現出更獨特的特質:

  • ⚖️ 質量約為木星的 6 倍
  • 🌌 與母星距離約為 320 AU,是冥王星距離太陽的 8 倍以上
  • ☁️ 大氣中檢測到甲烷(CH₄)、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與一氧化碳(CO)
  • 🏜️ 最引人注目的是,韋伯發現其大氣中飄浮著大量 矽酸鹽雲——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沙子」成分!

這代表著,在這顆行星的天空中,可能常年飄散著閃爍如金屬光澤的微粒,日落時分的光影變化將與地球截然不同,形成一種科幻電影般的奇景。


五、為什麼這項發現如此重要?

這個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了行星系統「從無到有」的關鍵階段:

  1. 恆星誕生:巨大分子雲塌縮形成恆星
  2. 原行星盤形成:剩餘氣體與塵埃環繞恆星旋轉
  3. 行星誕生:盤中物質逐漸聚集形成行星胚胎
  4. 衛星與環系統成形:原始物質盤持續演化,最終可能形成衛星

透過觀察 YSES-1 系統,科學家得以驗證並修正現有的行星形成模型,也更進一步理解:木星、土星這些氣態巨行星,是否也曾歷經類似的過程?它們是否也曾有過壯觀的原行星盤與矽酸鹽雲?


六、未來展望:韋伯還會帶來哪些驚喜?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自 2021 年發射以來,不斷突破人類觀測宇宙的極限。從最遙遠的星系、黑洞,到我們太陽系的邊陲,如今更深入到「行星托兒所」的現場。

未來,韋伯還將針對更多年輕恆星系統進行直接成像,尋找其他正在成形中的行星,甚至可能拍攝到「熱木星」的早期軌道遷移證據。

每一張圖像、每一段光譜資料,都是我們解開宇宙生命起源之謎的一塊拼圖。


七、結語:我們不只是觀察宇宙,更在回顧自身的起源

當我們看見 YSES-1 系統中那兩顆年輕行星,一顆正在累積衛星,一顆的天空飄著沙雲,彷彿也看到了地球與木星年輕時的模樣。

或許在某個遙遠星系的一角,也有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剛剛結束它的大氣形成期,靜靜等待生命誕生的那一刻。

這就是天文學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們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起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亦幻亦真百科
2會員
317內容數
虛幻與現實的交織,聊聊虛幻幻與現實的那些事
亦幻亦真百科的其他內容
2025/06/15
你是否也曾下定決心要戒掉某個壞習慣?也許是抽了多年的菸、戒不掉的手搖飲、半夜滑不停的社群媒體⋯⋯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明天開始」,卻又在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中感到懊悔與挫折。 今天要介紹的這款應用程式——《Days Clean Tracker》,就是專門為像你這樣想要改變的人設計的。它不只是一個打卡工具,
2025/06/15
你是否也曾下定決心要戒掉某個壞習慣?也許是抽了多年的菸、戒不掉的手搖飲、半夜滑不停的社群媒體⋯⋯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明天開始」,卻又在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中感到懊悔與挫折。 今天要介紹的這款應用程式——《Days Clean Tracker》,就是專門為像你這樣想要改變的人設計的。它不只是一個打卡工具,
2025/06/15
在高端平板市場站穩腳步後,OnePlus 正悄悄將觸角伸向入門級市場。繼年初推出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的旗艦平板 OnePlus Pad 3 後,最新消息指出,品牌即將推出一款定位經濟實惠的新機——OnePlus Pad Lite,預計將以「輕薄高性價比」為核心訴求,鎖定學生族
2025/06/15
在高端平板市場站穩腳步後,OnePlus 正悄悄將觸角伸向入門級市場。繼年初推出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的旗艦平板 OnePlus Pad 3 後,最新消息指出,品牌即將推出一款定位經濟實惠的新機——OnePlus Pad Lite,預計將以「輕薄高性價比」為核心訴求,鎖定學生族
2025/06/14
在智能穿戴裝置的世界裡,Apple Watch 儘管擁有極具辨識度的外型設計、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與無縫的 iOS 整合體驗,但在「電池續航力」這個關鍵指標上,卻始終敵不過 Garmin、Suunto、Polar 等專業運動錶品牌的強力挑戰。 尤其對於重度戶外使用者、登山跑者、鐵人三項選手來說,一天
2025/06/14
在智能穿戴裝置的世界裡,Apple Watch 儘管擁有極具辨識度的外型設計、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與無縫的 iOS 整合體驗,但在「電池續航力」這個關鍵指標上,卻始終敵不過 Garmin、Suunto、Polar 等專業運動錶品牌的強力挑戰。 尤其對於重度戶外使用者、登山跑者、鐵人三項選手來說,一天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這一次原創小說要帶來米特奇亞星第一章:起源。
Thumbnail
這一次原創小說要帶來米特奇亞星第一章:起源。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紐時The Daily Podcast 2022年底整理回放的當年度重點新聞 - 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
Thumbnail
紐時The Daily Podcast 2022年底整理回放的當年度重點新聞 - 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
Thumbnail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外太空的世界感到好奇,我也不例外,小時候看到哈伯太空望遠鏡或是一些衛星影像拍到絢麗繽紛的星際照片都會覺得非常感動。造價100億美元的韋伯望遠鏡在 2021 年聖誕節發射了,回傳地球的這些照片實在是太超乎想像了,就想著一定要分享給大家看看。
Thumbnail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外太空的世界感到好奇,我也不例外,小時候看到哈伯太空望遠鏡或是一些衛星影像拍到絢麗繽紛的星際照片都會覺得非常感動。造價100億美元的韋伯望遠鏡在 2021 年聖誕節發射了,回傳地球的這些照片實在是太超乎想像了,就想著一定要分享給大家看看。
Thumbnail
上次談到系外行星的發現與觀測方法,本週來談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界對太陽系形成的推論 ALMA拍攝的原行星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為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干涉儀。近年來人類用以觀測分子雲內黑暗且濃密的氣體運動,尤其是各個發展階段原恆星盤,以深入探討恆星的形成過程。
Thumbnail
上次談到系外行星的發現與觀測方法,本週來談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界對太陽系形成的推論 ALMA拍攝的原行星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為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干涉儀。近年來人類用以觀測分子雲內黑暗且濃密的氣體運動,尤其是各個發展階段原恆星盤,以深入探討恆星的形成過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