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含有「NASA」共 14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伊隆·馬斯克是當代最具爭議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這本傳記由華特·艾薩克森撰寫,深入探討了他的創業精神和管理風格。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背後,強調質疑每項要求、簡化流程和快速失敗的重要性。他的工作方式包括親自參與生產、挑戰傳統規範,及在面對困難時不懈努力,展現出強烈的冒險精神和對創新的追求。
Thumbnail
星際飛船(Starship,SpaceX Starship,星艦,星舟)於2025 年8 月26 日 完成了第十次(IFT-10)軌道測試飛行 。
Thumbnail
水,這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物質,原來是宇宙中珍貴的寶藏。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關於水的故事,從科學事實出發,探討水在人類文明中的深層意義。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身體#宇宙#生命
一字橘-avatar-img
2025/08/28
宇宙萬物本有著見聞覺知的能力。
大風-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8
一字橘 對
目擊火流星事件頻傳,引發末日之說?本文彙整近期全球各地火流星目擊報導,並探討其成因與可能性,消除恐慌,以科學角度解讀此天文現象。
Thumbnail
蘭英(金泰梨 配音)的媽媽孫智英是韓國首位女太空人, 也是美國NASA的火星探勘任務團隊太空人之一。 8歲的蘭英盯著螢幕看直播中媽媽在太空艙裡擺弄冰鈴花, 問她寫完功課沒?睡前有沒有刷牙? 媽媽同事調侃蘭英:我們都知道妳有幾顆蛀牙,要好好刷牙,太空人不能有蛀牙。 突然響起緊急廣播,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8/20
好像不錯!
舒嫚-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1
宇牛 還可以~
本文探討生成式AI如何挑戰我們對溝通的理解,並以向量嵌入的概念,解釋AI如何超越語言的限制,達成跨語言的理解與溝通,如同科幻小說中外星文明的意識交流。文章並延伸至對未來人機及人類與外星文明溝通的可能性。
Thumbnail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航海家一號」(Voyager 1)自1977年啟程,歷經近半世紀的孤行,正遠離太陽的懷抱,航向「星際空間」的幽深寂寥。它或許不會再歸來,卻為人類留下了無可取代的科學成就與人文遺產。
Thumbnail
我老師曾說,他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曾說老子跟莊子恐怕是外星人,應對老莊宏大的思想觀,楚王掉了一把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而儒家的孔子說: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孔子認為應該超越楚國的局限 而老子聽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評價後,說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連「人」也不必拘泥,只說「失之,得之」即可。這反映了道家的立場主張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是自然的平等產物。 地緣政治對比宇宙而言真是渺小,而領導者汲汲營營於政治與國家利益的爭奪,的確太過拘泥,而佛家教義的【空】就比老莊境界更深,因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8
阿偉很有事☘ 早安阿偉,久違了!你的留言太棒了! 中國古代思想有糟粕部分,也有精金的部分。楚人遺弓寓言,正是涉及儒道互動的精金美玉。往昔為大學部授課,也曾講過這個故事,也曾引用方東美教授的詮釋,學生往往聽得進去,而達成擴張思想懷抱的目的!😀 阿偉看懂了拙作的用意,非常開心~😁
2025年7月,NASA的ATLAS發現星際彗星3I/ATLAS,軌道偏心率達6.2,速度超過68公里/秒,大小估計10–20公里,兼具彗星特徵(彗髮、彗尾),但軌道異常精準,引發科學界對於其自然或人工起源的爭論。哈佛天文學家阿維·勒布提出可能是科技造物的觀點,引發對星際訪客的心理和科學準備的思考。
Thumbnail
怡婷反覆琢磨著左手上的水晶手鍊後:「說真的我並不喜歡綠色的東西,可是這是我妹妹親手幫我戴上的飾品,看起來就是特別漂亮!真好看!」 儒儒雖然已經習慣了姐姐的說話方式,但是還是甜甜地笑了出來:「姐,我常在想妳如果是男生,應該會有很多女孩被妳給迷倒吧?」怡婷得意:「那肯定是!」然後自己也笑了起來。
Thumbnail
我不喜歡太黏的人😂😂😂這位可以出局了!
心18-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5
林燃(創作小說家) 🤣🤣🤣
Mary Roach是我很喜歡的科普作者,不過,最近有讀友對她那本充滿幽默與奇聞的暢銷書《打包去火星:NASA太空人瘋狂實境秀》中的一段文字提出了疑問。 那段文字說什麼呢?
Thumbnail
4/5打包去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