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Centre G. Pompidou(龐畢度中心)位於巴黎市中心,以其外露式結構設計與彩色管線的大膽建築風格震撼著每一位路過的行人。這座於1977年正式開放的多元文化中心,實現總統喬治・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的願景——打造一個融合現代藝術、文學、音樂與電影的創意空間。

✅年輕時與妹妹的巴黎自助旅遊時,因為購買巴黎七日博物館通行證,我順勢陪大學美術系學生妹妹,參觀這座以高科技風格著稱的現代藝術中心。妹妹對館內的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讚不絕口,流連忘返;而我則在一樓休息室打盹,對這些藝術品興致缺缺。
✅那時的我,對Surrealism(超現實主義)、Abstraction(抽象藝術)與Fauvism(野獸派)藝術家的作品幾乎毫無涉略。當我站在Joan Miró(胡安・米羅)著名的三聯畫《藍 I, II, III》(1961)前,即使有妹妹專業的熱情解說,我的內心依然升起無數個問號,我真的到現在依然無法理解這些在藝術圈中備受推崇的作品。
✅返國後的某次家庭聚會中,我和曾赴歐洲習藝術的表妹談論起最喜愛的藝術家時,她毫不猶豫地表達對Joan Miró作品的熱愛,眼中閃爍著和妹妹當時在觀看抽象藝術品的那種光芒。我發現,自己無法「看見」她們眼中那份美,彷彿成了超現實主義及野獸派藝術世界中的「視盲者」。
✅多年來,每當在歐美博物館面對抽象藝術,再度感受到看不懂的困惑與迷失,我努力壓抑心中的抗拒,我不願因為自己的無知,而錯失用不同視角看世界的機會。
🛑畢竟,正如古拉丁諺語所言:「藝術恆久遠,而人生短暫」(Ars longa, vita brevis)。就算我無法理解所有藝術背後的深意,我依然感謝那些曾與我短暫相遇的畫作,它們教我謙卑,也讓我持續保有好奇。
🛑即使你現在和當年的我一樣,對抽象藝術形式感到困惑,我仍然鼓勵你踏進龐畢度中心。因為每一次的困惑,都可能是下一次頓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