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懷著朝聖的心情走訪牛津與劍橋大學,結束旅程後,在家族聚會中向妹妹分享我拍攝的徐志摩紀念石碑照片。沒想到她脫口問我:「你為什麼喜歡《再別康橋》?難道不覺得徐志摩是個感情上的渣男嗎?」
A stone in memory of the Chinese poet Xu Zhimo (1897–1931),
Student at King’s 1921–1922, with the first and last lines of
‘A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徐志摩的文化遺產與爭議
🔰史實顯示,徐志摩對元配張幼儀的冷漠,使她承受巨大痛苦,令人難以忽視。而他與林徽音、陸小曼的情感糾葛,也引發道德上的討論。林徽音與梁思成之子梁從誡曾公開表示,其林徽音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並非獻給徐志摩,而是母親在他出生後的喜悅中所作。而徐志摩的堂侄徐炎,批評該戲劇過度強調徐志摩風流形象,而忽略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然而,我的關注點不在於情史,而是徐志摩曾回憶:「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文化交流的象徵
🔰儘管國王學院設立徐志摩紀念石碑,部分原因可能基於吸引華人遊客的觀光考量,但我更願意將其視為中英文化交流的象徵。西方學術機構能夠承認並紀念這位華人詩人,顯示出劍橋大學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身為曾赴美攻讀兩個碩士學位的我,在歐美求學與自助旅遊的經驗中,很少看到中西文化如此自然融合的場景。因此,當我讀到徐志摩在劍橋短短七個月的旁聽經歷,竟能深刻改變他的想法,讓他從法律與商業的父望人生中掙脫,轉向浪漫主義文學的懷抱,我就特別想親自走訪那座激發他靈魂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鍾愛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或想親眼看看一位華人詩人如何被異國文化啟發的痕跡,那麼劍橋國王學院的徐志摩石碑,絕對是一處值得造訪的心靈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