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像過未來的家,是一個會自動調節冷氣、幫你控制燈光、甚至能預測你需求的智慧住宅?這個願景隨著科技進步,已逐步成真。但真實生活中,智慧系統真的那麼聰明、那麼貼心嗎?
一項來自荷蘭的研究,深入11戶智慧家庭的實際生活,揭露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多數住戶在導入智慧系統後,反而面對了更多不便與摩擦。
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會這樣?又該如何重新設計,讓科技真正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夥伴?1. 自動化 ≠ 貼心:當科技開始「不懂你」
多數智慧住宅系統的設計,依賴預設的程式與感測器——例如:
- 二氧化碳濃度太高,自動啟動通風;
- 晚上有動靜,燈光自動亮起;
- 設定每天定時加熱熱水。
這些邏輯在紙上看起來合理,實際上卻出現許多「不合用」的狀況:
- 半夜吹冷風,打擾熟睡;
- 熱水不夠六個人洗澡,還要排班;
- 感應燈被貓觸發,半夜燈火通明。
這些例子說明一件事:科技判斷的「標準情境」,與人的真實感受常常不一樣。
2. 原來不是「科技太笨」,而是「生活太複雜」
設計師常以「使用者中心」來規劃智慧系統,也就是預測人們會怎麼用、需要什麼,再讓系統自動滿足。但人類的生活往往不這麼「可預測」:
- 某天家中多了訪客,室溫需求改變;
- 小孩習慣微光睡覺,系統卻關燈;
- 老人怕冷,卻被「最佳節能邏輯」限制。
這些日常例外,讓住戶不斷與系統「搏鬥」。最後,多數人不是依賴系統,而是選擇:
- 改用手動開關;
- 遮住感應器;
- 自行進入後台設定。
科技沒有被淘汰,而是被重新調教,成為「共同生活的夥伴」。
3. 真正的介面,不是螢幕,而是「生活行為」
你以為「介面」只有手機App、面板觸控嗎?其實,更真實的互動介面,是這些動作:
- 每天早上開窗換氣;
- 用腳底感覺地暖是否開啟;
- 看植物葉子是否捲曲,決定是否通風。
這些行為,系統一開始完全不會理解,但住戶卻每天在「教它」怎麼跟生活對話。
這就像跟室友相處,不是只靠筆記,而是靠一次次的互動建立默契。
4. 打造真正「智慧」的家,要從設計觀念開始改變
我們要的不是一個「自以為聰明」的系統,而是一個「能與人協調」的居住夥伴。設計邏輯也該轉向以下幾點:
🔁 系統能被調整與學習:不是死板設定,而是能隨使用者行為變化。
👂 接納例外與衝突:當使用者手動調整時,系統不應「自動還原」,而要「記住這次例外」。
🌿 看見非人參與者:寵物、植物、空氣、光線都影響生活,應納入設計邏輯中。
🧠 強化「生活感」介面:不強迫使用App,而是設計出能理解日常動作的互動方式。
結語:真正的智慧,是能與人「一起生活」
我們常誤以為「智慧住宅」就是幫你少做事、預測你的需求。但真實的「智慧」,不是替你做決定,而是願意聽你說話、陪你生活、跟你一起改變。
與其問:「這個系統會幫我做什麼?」
不如問:「這個系統,能不能聽懂我怎麼生活?」
你準備好,與你的房子共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