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與這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模型低語之處,是我筆記開始的地方。
模型、特徵與記憶交錯的紀錄者。
我叫Noah,這裡,是語言與模型之間的縫隙,也是我與自己的實驗場。


關於我

--我是一位馬達設計工程師,對AI、資料科學有很深的興趣,正在從電機領域轉向 AI 與資料科學。

關於這裡

--在這裡,我會記錄我參與 Kaggle、調整模型、理解語言模型內部邏輯的旅程,因為也喜歡一些文學內容,會放一些較有文藝風格的語句穿插在裡面。

過去的歷程,現在的我

當年於大學求學時,AI 相關的技術尚未普及,學校也沒有開設相關課程。畢業後,我進入傳統電機產業,從事馬達設計工程,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隨著時代推進,我希望自己不只是被動適應,而是能主動成長、迎向更好的職涯未來。於是我開始補修碩士課程,也發現資料科學、演算法等技術職缺正快速成長。

當我選修了一門機器學習的入門課程,那股久違的熱情與探索慾望被重新點燃 — — 技術,依然是我最想深入的領域。

為什麼我決定從馬達工程師轉向 AI

— — 我從事馬達設計相關工作7年,雖然馬達設計工程師的工作讓我累積了不少實作經驗,但隨著時間推進,我也漸漸發現這個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機會有限,不容易持續突破。

與此同時,我對資料科學與 AI 的關注越來越深,開始思考:我是否能把技術熱情投注在更具未來性的領域?而我能不能靠自己努力轉入這個領域?

— —我出生於 1993 年,剛好見證了資訊獲取方式的轉變:從翻圖書館到用 Google、Yahoo 找答案,而現在,又迎來了另一場轉變 ....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徹底震撼了我。這個從文字生成工具演化而來的 AI,如今已成為我工作上的萬用電子秘書。只要向它提出問題,它就能協助我彙整資訊、指出關鍵,並始終保持耐心 — — 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學習輔助,也為我開啟了新的契機。

在過去,如果想從零開始學一項陌生領域,往往需要老師帶路,或投入大量時間苦讀底層邏輯。但如今有了 ChatGPT,學習的門檻大幅降低。這也是我決定轉向 AI 與資料科學領域的關鍵轉折點。

我,正站在這場轉變的中段,作為一位馬達工程師,選擇重新出發,踏入 AI 與資料科學的世界 — — 並在這裡,記錄我的學習與思索。

若你也對資料科學、機器學習、類神經、語言模型的奇妙行為感到好奇,
歡迎追蹤我、一起交流那些語言尚未定義的模糊之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夕月之下
0會員
5內容數
在模型尚未收斂前,記下語言的提示與意圖。觀察者、語言與語言模型的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