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秋田,白天5-10度的中午,來到遠離鬧區的てんぷらみかわ。
可能因為是第一組抵達的客人,女將冒著冷風在門口迎接真不好意思,穿過跟門面一樣低調的暖簾,一進門直接是大將站在L型吧台裡,木頭主調的背景是新鮮蔬菜,沒有油耗味,讚嘆。收走外套後,被安排在吧台一側最裡面,覺得很棒,因為拍照比較沒有壓力。飲料單上來,各點了氣泡水和清酒。氣泡水是沒喝過的口感,泡泡很細,入口有氣泡的清爽卻沒有刺刺的口感,跟天婦羅的薄麵衣很搭,喝到最後氣泡都很多。
從頭到尾只有兩種調味,秋田男鹿半島海鹽和天婦羅醬汁,醬汁是茶壺裝著高湯醬油,和一盆保留口感的粗蘿蔔泥,每次上菜時都會說這道適合的調味,有些是隨意搭配。像是穴子的尾段清爽建議沾鹽,前段油脂豐富味道濃郁適合沾醬汁。
吧台裡油鍋、乾麵粉、粉漿並列,油鍋上的不鏽鋼半圓裡藏著抽風裝置。明明就在面前炸東西,卻沒有明顯的油煙,沒看到掛在半空中的抽油煙機,空間感整個不同。



板前天婦羅的食材跟壽司一樣講究,但通常不會先進行調味。
等客人到齊後,同時開始。
以車蝦頭開場,然後才是蝦肉、紫蘇蝦捲、大概兩根手指大的白肉魚(忘記名字了)、新鮮白魚(像台灣的銀魚)、楤木芽(タラの芽)、秋田的厚香菇、整尾穴子。
剛起鍋的穴子夾到眼前的盤子,大將用細長不銹鋼筷交叉,穴子劃為兩段的瞬間,涮!輕柔酥脆聲伴隨熱氣衝出,或者應該說,魚的水分在麵衣的包裹下加熱化為蒸氣,在氣體快撐破麵衣前起鍋,熱氣在麵衣產生破口的瞬間一齊衝出。這個瞬間也是聲音和視覺的表演壓軸。
可能是穴子的關係,加上大將的雙手在食材、麵粉、麵糊、上菜之間的流暢,彷彿有了節奏,突然覺得這餐吃下來,很像一場演奏會。

極度美味的穴子本人,從照片好像感受不到蒸氣的奔騰
曾經看到訪問「みかわ是山居」早乙女桑的文章,提到天婦羅的本質不是炸物,而是「蒸」物,我一頭霧水但卻一直沒有忘記這句話。吃完這次的天婦羅好像才略懂略懂「蒸」的意思。而且吃完覺得讚嘆,上網再看一下才發現大將是早乙女桑的徒弟。
日文裡炸物的麵皮稱「衣」(ころも),而大將對不同食材都有不同的穿衣方式。沾麵糊刮掉或不刮,沾麵糊後沾乾粉,沾乾粉後沾麵糊,沾了乾粉有時用毛刷刷掉一些粉,有時毛刷沾粉拍在食材上。吃起來有的脆有的不脆,有的酥,有的幾乎感覺不到麵衣,可以說大將很會搭衣服嗎?哈哈。

上飯之前可以追加,我看著隔壁京都母女吃最貴的套餐裡有炸海膽,好好奇味道,追加了海膽、小洋蔥各一和龍夫分食。另外兩組人都有追加的地瓜我沒加(想說預算有限炸地瓜回台灣吃就好)。
小洋蔥的清甜可以想像,逼出甜汁的同時保留洋蔥脆感,再次讚嘆大將掌握水份變化、熟度的技術。
炸海膽就是味覺資料庫新的一筆了,青紫蘇包著海膽,感覺中間很軟,小心夾起來靠近鼻子,甜甜的但沒有腥味。咬一口,薄衣輕脆,海膽微溫,好甜、好海,但不腥,根本是大海奶油。脫口而出「第一次吃到溫的海膽。而且完全沒有腥味。」大將得意微笑,另外兩組客人彷彿想起什麼,「對耶,平常吃的海膽都是壽司的冷海膽。」大將表示這是靠交情拿到的貨色啦。
結尾是茶泡飯或天丼擇一,加味噌湯(也是超好喝)和醃菜set。我們兩個人當然是茶泡飯或天丼各一,不管飯、高湯、醬汁、上面那塊海鮮什錦炸物都剛剛好的在一起,啊~好好吃是我膚淺但真心的感想。
用餐過程大將提到自己的藝術品收藏,就叫女將去拿出來,像是某個作家的陶碗、漆器盒給大家輪流拿在手上欣賞,我拿的戰戰兢兢啊,其實只想遠觀就好。
其實用餐過程所見所用之物都很美,包含空間,廁所也是乾淨的無話可說。

總之,是一場好險有來的美味時光。
天婦羅的食材很季節感,楤木芽就是三月雪融轉暖之後開始冒芽的山菜。偶爾滑到みかわIG,看著「XX(食材)開始了。」記憶又拉回到三月的みかわ時光,吞一下口水。哪天選個不同季節,再去一場天婦羅演奏會。